中国行业研究网行业资讯
  •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资讯 > 行业经济

中国生物制药拉升涨近5% 2021-2025年生物制药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 2021年5月18日 GuoMeng来源:互联网 527 28
  • 繁体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从80年代开始发展,在1993年取得了第一个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国逐步形成了长、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3个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到“十三五”国家已将生物医药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行业已经成为中国一个具有极强生命力和成长

中国生物制药拉升涨近5%

延续近日上涨态势,中国生物制药今日盘中再度拉升涨4.98%报8.85港元,股价创2个月新高,市值1672亿港元。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从80年代开始发展,在1993年取得了第一个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国逐步形成了长、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3个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到“十三五”国家已将生物医药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行业已经成为中国一个具有极强生命力和成长性的新兴产业,也是医药行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子行业之一。

目前,中国正处于生物医药制品的开发与制造的快速增长期。此外我国的化学药品与传统医药中医药领域也正在快速发展。为了应对传染性疾病、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与呼吸道疾病,中国医药领域的发展仍需保持高速增长。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对生物医学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并增加了该领域的院校与研究中心的数量。

然而,在现行监管政策影响下,创新型生物药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非常缓慢,对患者及时获得安全有效的创新生物药造成障碍。而且,现行医保政策对生物药的报销非常有限,这制约了患者及时获得生物药的帮助,例如在癌症等疾病领域常用的单克隆抗体类生物药。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仍处于起始阶段、仍需要在重点领域上进一步努力。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市场对于农业生物技术与生物能源领域的技术均有巨大的需求。

据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1-2025年生物制药行业风险投资分析及投融资策略指引报告》数据显示

2021-2025年生物制药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第二节 2021-2025年生物制药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一、2021-2025年生物制药行业发展趋势

从企业组织结构看,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医药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兼并、重组与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医药企业规模过小、布局分散的局面,提高了生产的集中度与规模经济效益。目前,医药行业已有25家企业跻身于国家520家大型企业的行列。

从技术结构看,医药企业逐渐加大了对新产品、新工艺的投入开发力度,开发了基因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生长激素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科技对医药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我国医药行业初步实现了医药经济的增长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的战略转移。

从进出口结构看,我国虽然没有摆脱传统的依靠出口化学原料药、常规手术器械及卫生材料为主和以进口制剂及高档医疗设备为主的进出口模式,但是进出口结构已得到优化。

从所有制结构看,股份制企业与“三资”企业已成为医药行业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制药公司都已在中国投资建厂。随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一部分具备条件的企业股票已上市交易,在沪、深两地上市的公司中,涉足生物制药产业的有67家,并形成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绩优”板块,其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优于沪深股市的平均水平。

生物技术引入医药产业,使得生物医药业成为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被公认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随着HGP的完成,将从整体上解决肿瘤等疾病的分子遗传学问题,6千多种单基因遗传病和多种多基因疾病的致病基因和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和功能鉴定是HGP的核心部分,它将彻底改变传统新药开发的模式,并赋予基因技术的商业价值,将进一步深化生物制药的产业结构,引发基因诊断、基因疫苗、基因治疗、基因芯片等新兴产业,生物制药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二、2021-2025年生物制药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2021-2025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市场规模预测情况

数据来源: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

生物医药行业作为国家战略前沿领域产业的地位,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将加速推动生物制药行业的研发投入及产业化进程,为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创造了重大的发展机遇,预计2025年生物制药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6500亿元。

三、2021-2025年生物制药行业应用趋势预测

从总体上看,随着生物医药领域创业需求的逐步深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日益精细化和孵化器自身功能的不断提升,生物医药孵化器大量涌现,为在孵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中试基地和专业化的技术平台,减少了初创企业设施的投入,加速了资源的集聚与整合;对促进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企业培育、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解决关系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新的载体工具。

针对我国生物医药孵化器专业技术平台运营模式探索不足、专业孵化能力不足、发展孤立、整合地方资源意识不强等问题,“十三五”以来,专业化成为孵化器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方向,生物医药孵化器作为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重要的载体,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并得到政府、社会、相关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协同推进。

从我国对生物药的需求来看,生物技术制药已成为我国最有潜力的制药行业之一。但当下我国生物制药水平却远不及欧美,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我国生物制药科研水平尚相对落后;二是我国对生物药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我国虽然曾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支持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但这些政策均缺乏操作性,在财政支持上也力度不够。

纵观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目前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了重大变革时期,欧美大量早期生物药专利即将相继到期,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获得飞速发展,各国生物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生物医药产业在研发模式、产品形态乃至商业模式等方面都将发生巨大变化。毋庸置疑,若我国抓住机遇,尽快出台更多在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方向、企业扶持、财政支持等方面更具操作性的支持政策,必将推动我国生物制药行业步入迅速发展轨道,前景可观。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研发方向要结合传统医药的优势,发展重点应针对神经系统、肿瘤、心血管系统、艾滋病及免疫缺陷等重大疾病的多肽、蛋白质和核酸。乙肝基因疫苗与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开发、血液替代品的研究与开发、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如基因治疗、生物人基因芯片、干细胞等。

四、2021-2025年生物制药行业细分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目前,生物技术药物研究的领域主要有反义药物、凝血因子、集落刺激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治疗药物生长因子、人生长激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单克隆抗体、重组可溶性受体、组织凝血酶原激活剂、疫苗等。

在欧美市场上,针对现有的重组药物进行分子改造的某些第二代基因药物已经市,如重组新钠素、胞内多肽等;另外,重组细胞因子融合蛋白、人源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反义核酸以及基因治疗、制备抗原的新手段、新技术、转基因 动物模型的应用等也都有了实质性进展。

近几年来,国产生物药品主要有乙肝疫苗、干扰素、IL2、GCSF、重组链激酶、重组表皮生长因子、重组人胰岛素等16种。TPA(组织溶纤原激活剂)、IL3等十几种多肽药物正在进行临床Ⅰ、Ⅱ期试验。单克隆抗体研制已进入临床,B型血友病治疗已取得初步疗效。重组凝乳酶等40多种基因药物正在进行研发。国产α干扰素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进口产品,我国首创的γ干扰素已具备向国外技术转让的能力,新一代干扰素正在研制之中。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我国生物技术药物,年增长率不低于25%,年总产值将超过20亿元人民币,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欲了解关于生物制药行业具体详情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1-2025年生物制药行业风险投资分析及投融资策略指引报告》。

延伸阅读

中研网 中研网 发现资讯的价值 研究院 研究院 掌握产业最新情报        中研网是中国领先的综合经济门户,聚焦产业、科技、创新等研究领域,致力于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权威性的产业资讯。每天对全球产业经济新闻进行及时追踪报道,并对热点行业专题探讨及深入评析。以独到的专业视角,全力打造中国权威的经济研究、决策支持平台!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推荐阅读

好马配好鞍 2021年电脑桌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

电脑是一种特殊的电器,它不同于电视、音响的地方就在于人们在使用时须始终近距离操作,因此对电脑摆放的高度、键盘鼠...

2021年特斯拉出口或突破10万辆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景可观

2021年特斯拉出口或突破10万辆根据海关统计的数据显示,2021年1-4月中国汽车出口量达58.5万辆,同比增长83%,出口额8...

广东禁止采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 中国信息安全行业深度发展研究

广东禁止采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广东省社会信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从今年6月1日开始实施,该《条例》特...

全国各地尝试打造区域性基金小镇 中国私募基金已具备相当大的市场影响力

全国各地尝试打造区域性基金小镇私募股权与创业投资基金,是创新资本形成的重要载体。近些年,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快速发...

多家银行对贵金属投资实施“限流”管控 专家解读为何收紧贵金属业务

多家银行对贵金属投资实施“限流”管控5月以来,三家银行发布账户贵金属业务调整公告,对银行渠道贵金属投资“限流”5...

吕梁市提出白酒产业“十四五”发展目标 白酒零售行业竞争分析

吕梁市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市白酒产能达到50万吨、产量达到50万千升、产值突破500亿元、杏花村酒文旅融合发展示范5...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0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18008601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