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业研究网行业资讯
  •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资讯 > 行业经济

2021年中国环保行业未来发展新方向 绿色金融和碳中和交易持续推进

  • 2021年6月4日 HuangJiang来源:新浪 575 32
  • 繁体

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也是我国新环保法实施后的第7个“中国环境日”。在国家大力扶持下,绿色金融和碳中和持续推进,市场建设加速。环保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朝阳产业,行业净利润率在工业领域中名列前茅。

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也是我国新环保法实施后的第7个“中国环境日”。绿色低碳,已成为一项引领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共有292.41万家环保相关企业,广东、山东、江苏分别以31.72万家、29.60万家、27.92万家排名前三。2020年,相关企业新注册58.87万家,同比增长6%,今年前5月共新增22.48万家。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扶持下,绿色金融和碳中和持续推进,市场建设加速。环保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朝阳产业,行业净利润率在工业领域中名列前茅。

我国从2011年开始在国内开展碳交易试点。2020年9月,中央确定了“3060”目标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速推进。近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落地上海,注册登记系统设在湖北武汉。目前,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已通过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基本完成配额预分配工作。全国碳市场在今年6月底正式启动后,按照配额发放规模计算,我国将超过欧盟和美国等,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据生态环境部在5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全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超过40亿吨,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环保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工业化与城市化率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传统的污染治理方式在预防性、及时性以及精准性等方面有所欠缺。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手段智能化治理污染与保护环境,成为环保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智慧环保行业发展空间较广。

智慧环保是指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与通信技术,构建一个高度感知的环保基础环境,实现污染源、水环境、空气环境、生态环境等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以促进污染减排、环境风险防范、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事业科学发展为目标的先进环境保护理念,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的整合,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智慧。"智慧环保"是"数字环保"发展的延续和高级阶段,是环保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智慧环保是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相互融合的概念。"智慧环保"是"数字环保"的拓展,是通过将感知层的各种感应器装置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中,以监控环境对象的实时数据及影像,同时,公众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对相关环境问题进行上报,然后通过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及影像以及公众上报的相关问题及时的传输到操作平台,转发给各类终端设备,最后操作平台将汇集的信息及影像集中在云平台,通过云平台建立大型的资源库,从而实现数据的储存、分析、整合及共享,同时当数据出现异常或者限值之后,可以自动报警,提醒出现污染源的企业和环境管理部门加强控制及监管。智慧环保系统从概念上可以看出,整个系统构架包含有3个层次,第一层是感知层,第二层是网络层,第三层是应用层。

根据中研普华出版的《2021-2026年中国智慧环保行业市场前瞻分析与发展投资战略报告》显示:

一、中国智慧环保行业发展趋势

1.环境监测行业将会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虽然各项政策推动监测行业快速发展,但在整个环保行业中,监测行业的市场体量依旧比较小。监测行业的整体规模只相当于水务处理的8%,固废处理的15%。而且,由于环境监测的基础性,未来对水、气、土领域监测市场的持续需求,也为环境监测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2.智慧环保第三方运维服务是未来需求重点

随着智慧环保在全国的全面铺开,而各级环保部门的人员编制数量有限,在此背景下,构建第三方服务体系将是保障智慧环保建设和应用持续健康运行的必然趋势。

第三方服务体系和机构包括研究机构、咨询机构、监测部门、评测部门、标准研究组织等,为总体规划与技术路径选择提供专业支持,为检测采集设备的准确性、稳定性等提供标准与判断,为环保物联网的仪器运维、监控中心运维、贯穿于环保领域中央、省、市三级应用的软件运维及可持续性建设与应用提供支撑。以环境监测为例,伴随着环境质量加速恶化和环境治理的市场化程度提升,政府对于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精确性要求快速提升。

在杜绝假数据、提升监测数据精确度,同时不增加地方政府岗位编制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政绩压力和经济性优势,聘请专业第三方提供运维服务,将成为地方政府保障环境监测站稳定运营和数据准确性的最优选择。

3.环境监测市场和第三方综合服务市场是未来最具投资前景的领域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保产业的创新升级发展刻不容缓。智慧环保则是“十三五”规划下最确定、范围和资金容纳程度最大的主题。目前智慧环保产业已具有较好的政策环境,技术基础也已成熟,智慧环保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各类相关企业也纷纷搭载智慧环保的便车寻求商机。

据目前智慧环保主要市场竞争参与者来看,智慧环保市场竞争主体主要有IT软件服务商、环境监测和分析仪器厂商、物联网企业等,分别从环保IT服务解决方案、环境监控系统以及环境在线监控系统综合集成等领域分别切入智慧环保市场。但目前,智慧环保建设的技术体系已相对成熟,未来最有前景的投资市场集中在智慧环保感知层的环境监测领域和智慧环保第三方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域。

二、中国智慧环保发展状况

1、智慧环保行业发展规模

图表:2018-2020年中国智慧环保行业市场规模情况

数据来源: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工业化与城市化率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2019年中国智慧环保行业市场规模约为571亿元,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智慧环保的市场规模达到564亿元,但是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智慧城市的进程加速,必将带动智慧环保行业的发展,未来市场增长空间巨大。

2、智慧环保行业供需状况

支撑智慧环保的基础能力尚显薄弱。我国在环境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覆盖国家、省、市、县以及重点污染源的环境信息专网系统已经建成;国家、省两级综合业务数据库已经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这为建设智慧环保系统奠定了基础。但总体看,目前的基础能力与智慧环保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环境领域物联网信息采集和传输标准没有建立,统一标准的缺失阻碍了物联网在环境领域大规模的应用。二是环保业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欲了解更多中国智慧环保行业发展分析,可点击中研普华《2021-2026年中国智慧环保行业市场前瞻分析与发展投资战略报告

延伸阅读

中研网 中研网 发现资讯的价值 研究院 研究院 掌握产业最新情报        中研网是中国领先的综合经济门户,聚焦产业、科技、创新等研究领域,致力于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权威性的产业资讯。每天对全球产业经济新闻进行及时追踪报道,并对热点行业专题探讨及深入评析。以独到的专业视角,全力打造中国权威的经济研究、决策支持平台!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推荐阅读

陶瓷金卤灯仍是国际电光源研究一大热点 2021陶瓷金卤灯行业发展趋势调研

随着节能减排理念的渗透,新型节能等产品前景可期。当前,LED照明产品的市场份额会逐渐增大,但陶瓷金卤灯产品还会有1...

2021有色金属回收利用产业市场深度调研与竞争格局分析

2021有色金属回收利用产业市场深度调研与竞争格局分析近年来,有色金属及合金行业遵循"稳中求进"的总基...

全球脑疾病药物存在巨大的空白 2021年脑机接口行业市场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什么是脑机接口脑机接口,有时也称作“大脑端口”directneuralinterface或者“脑机融合感知”brain-machineinterfacem...

少儿读物与少儿教育高度一致 2021年少儿读物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分析

少儿读物是指少年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知识读物、连环画、游戏样式读物等的总称。儿童发展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在时间上的...

皇室童缘×《哆啦A梦:伴我同行2》IP联名款上市

在当今的营销时代,品牌联名是品牌方和粉丝都喜闻乐见的一种营销方式,不仅可以让品牌双方资源互换,最大化整合资源,还可...

牦牛肉被誉为“肉牛之冠” 国内牦牛肉行业市场供需现状分析

中国大陆的牛肉产量排在世界第四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文化和饮食结构逐渐改善...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0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18008601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