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结果页

2024国内混合动力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比亚迪正式发布第五代DM技术

  • 李波 2024年5月30日 来源:中研普华集团、央视财经、中研网 1263 82
  • 繁体

5月28日晚间,比亚迪在西安成功举办了第五代DM技术暨秦L DM-i、海豹06 DM-i上市发布会。

5月28日晚间,比亚迪在西安成功举办了第五代DM技术暨秦L DM-i、海豹06 DM-i上市发布会。以下是关于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的详细介绍:

技术亮点:

极致油耗表现:第五代DM技术实现了全球最高的发动机热效率,达到了46.06%,这使得在亏电状态下,百公里油耗降低至2.9L,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油耗降低至三分之一甚至更低。

超长综合续航:由于更低的油耗和优化的能量管理,搭载第五代DM技术的汽车综合续航里程可达到惊人的2100公里,为用户提供了更长的无忧驾驶体验。

以电为主的动力架构:比亚迪的第五代DM技术采用了插混专用高效发动机,结合EHS电混系统,实现了高效的动力输出和能源利用。同时,专用的刀片电池技术也进一步提升了能量密度。

全新的整车热管理架构:该技术引入了全温域整车热管理架构,确保在极端温度条件下能耗最低,高温环境下最高可节省10%,低温环境下最高可节省8%。

先进的电子电气架构:集成了智电融合电子电气架构,这是行业内首个插混动力域控七合一的集成方案,不仅实现了功能复用,还提升了功率密度。

市场表现:

新车上市:秦L DM-i和海豹06 DM-i作为首批搭载第五代DM技术的车型,在发布会上正式上市,采取了双车同价策略,售价区间为9.98万元至13.98万元。

市场定位:这两款新车直接兼顾了性能与价格的双重优势,油耗仅为传统燃油车的三分之一,而综合续航能力则是燃油车的三倍,为用户提供了极致且省心的驾驶体验。

技术创新对行业的影响: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的成功发布,不仅标志着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也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新能源汽车将越来越普及,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比亚迪官网信息显示,DM技术即Dual Mode技术,是比亚迪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的简称。2008年12月,比亚迪第一辆插混汽车——F3DM在西安比亚迪高新工业园量产下线。2020-2023年,比亚迪插混车型销量增长30倍,从2020年的4.8万辆增长到2023年的143万辆。比亚迪表示,如今,比亚迪的插混车型销量全球第一。

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的发布,不仅展现了比亚迪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深厚实力,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高效、环保的出行选择。随着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相信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3-2028年国内混合动力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显示:

插混成新能源市场热门赛道

近3年来,中国品牌纷纷推出自己的插混技术,在技术深度、应用广度、产业链完整度已领先全球。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在全球插混领域的份额为25%,2021年上升为32%,2022年上升到56%,2023年上升到67%。2023年,中国插混车型销量同比增长85%,已经成为新能源市场最火热的赛道。

有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卖出4辆插混,就有3辆是中国品牌。今年4月上半月,中国新能源车的零售渗透率首次超过50%;5月第三周,新能源车的上险渗透率,也首次突破50%。

天津大学教授、“中国心”十佳发动机评委会副主任姚春德认为,发展插混技术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国汽车引领世界的必由之路。

“插混技术是驱动传统汽车实现电动化转型、全面提升用户出行体验的关键技术。”在姚春德看来,凭借在插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我国已经打破了日系企业的混动技术垄断,也实现了对合资和外资品牌的超越,未来最领先的混动技术一定会在中国。

主流车企纷纷对插混技术更新换代

随着插混赛道的火热,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主流车企纷纷对插混技术更新换代。

3月,吉利汽车宣布雷神电混技术平台将推出新一代电混系统。该系统在满油满电的情况下,最高续航可突破2000公里,百公里油耗将低至2L区间。吉利方面透露,公司最新一代混动发动机热效率已突破46%,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量产。

5月10日,上汽荣威发布了“DMH超级混动技术”技术品牌。公司表示,不久前,荣威D7 DMH代表自主品牌B级车向2000公里极限续航发起挑战,完成1962公里超长续航、百公里平均油耗2.8L。该车型搭载的1.5L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达43%。

5月24日,东风风神发布了搭载马赫电混技术的新车型风神L7。据悉,该车型实测综合续航最高达2054公里,百公里馈电油耗为3.8L,发动机热效率达45.18%。

分析指出,新能源车中插混车型占比持续提升,在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较高的当下,新能源车的继续扩张需要下沉市场目标客群的支撑。从使用场景及用户接受度进行考量,插混车型预计会获得更多下沉市场客户的青睐,插混车型在新能源车中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混动汽车行业发展前景研究与市场展望

混合动力汽车上游主要是为原材料,包括电解液、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金属材料等;中游为电池、电控、电机等零部件;下游是混合动力汽车的整车制造,按照混合动力汽车的功能细分为乘用车、商务车以及专用车。

混合动力汽车中游主要为零部件,包括电池、电控、电机、汽车电子等,其中汽车电池供应企业包括宁德时代、欣旺达等;电控主要供应企业为汇川技术、万向海潮、蓝海华腾等;电机主要供应企业为正海磁材、方正电机、大洋电机等;汽车电子供应企业主要为宏发股份、均胜电子等。

混合动力汽车下游主要为整车制造,乘用车代表企业有比亚迪、上汽集团、北汽集团、广汽集团等;商用车代表企业有中通客车、宇通客车、福田汽车等;专用车代表企业有比亚迪、迪马股份等。

2022年以来混动(HEV+PHEV)乘用车车型销量迎来高速发展,1-11月累计销量207万辆,同比+102%,渗透率上升至9.7%(2021年5.5%)。其中PHEV车型销量132万辆,同比+155%,PHEV市场以自主比亚迪、理想等自主品牌为主,未来有望持续提升;HEV销量74万辆,同比+48%,HEV市场以日系丰田、本田等品牌为主。随着各企业加大新车型投放力度,混动技术逐步被认可,混动市场大有可为。

借力政策的保驾护航(购置税减免至2025年),以及成本和使用体验优势,PHEV有望成为电动化的有效解决方案,混动化趋势方兴未艾,更看好混动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混动车型销量迎来高速发展,2022年1-11月累计销量同比增长超1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指引和各车企新技术推动下,混合动力车型销量和市占率迎来高速增长。

2021年混动乘用车(HEV+PHEV)累计销售118万辆,同比+140%,渗透率达到5.5%,其中HEV销售58万辆,PHEV销售60万辆。2022年1-11月,混动车型销量再创新高,累计销量207万辆,同比+102%,渗透率上升至9.7%。随着各企业加大新车型投放力度,混动技术逐步被认可,混动市场有望迎来爆发。

202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了《关于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的通知》,通知指出2024年,汽车行业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产业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2023年以来电池成本稳中向下,有利于新能源汽车推广。预计,2023-2024年乘用车行业仍将维持稳定增长,2023-2024乘用车销量分部增长7%、3%。新能源汽车分别增长34.1%和28%,其中PHEV增长80.4%和50.5%。

对应2023-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至34.5%和42.9%。 汽车零部件的1.0时代-电动、智能化带来的格局重塑:智能、电动化对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冲击史无前例。

想了解关于更多混动汽车行业专业分析,可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3-2028年国内混合动力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同时本报告还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


中研网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2023年中国同轴电缆行业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中国同轴电缆行业是通讯传输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电视信号传输、宽带网络接入等多个领域。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发展...

2023你中国桶装水行业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中国桶装水行业是饮用水市场的重要组成,年增长率超10%,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包括水源采集、水处理与净化、塑料...

2023年中国通讯终端行业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分析

中国通讯终端行业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手机、可穿戴设备等移动通信设备。随着5G等技术的普及,该行业市...

2024年搬运机器人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增长,物流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应对快速增长的订单量和复杂的...

2024年光学计量仪器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科研实验、医疗、工业制造等领域对高精度、高性能光学计量仪器的需求不断增加,光学计量仪器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国内眼科光学仪器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规模分析

国内眼科光学仪器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规模分析眼科光学仪器在眼科疾病的诊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检查直观、清楚...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3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05036522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