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外资开始逐步向机械化工、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领域倾斜,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当时,中国对外资企业仍有出口比例的要求,所以到90年代末外资企业的出口一度超过50%。外商投资规模扩大对中国的产业规模扩大和技术进步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应该说,中国的家电制造、电子半导体产业以及汽车产业等领域竞争优势的形成都离不开加工贸易的发展和外商投资的参与。
内陆地区要发展加工贸易,就必须着眼于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保税通关便利化,并着力转变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式,把“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模式转变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探索出一条内陆加工贸易发展的新路径。
2022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1.3万亿美元,相比于1981年的25亿美元,增长超过500倍。不过,加工贸易出口占比也在逐年下降,由2000年55.2%下降至如今的20%左右。
尽管如此,这却不代表这一贸易方式终将退出舞台,也不代表从事企业会越来越少。
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表示,加工贸易是我国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方式,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中处于枢纽地位,正以技术密集型产品升级,适应国际供应链布局调整重塑的新形势。
目前,商务部主要从两个方面推动加工贸易发展:一是提升创新,积极发展保税维修等新业态,支持企业强化研发设计和售后服务,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拓展,促进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二是促进区域协调,支持和鼓励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增强配套能力,积极承接加工贸易技术转移,引导外贸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布局。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4-2029年中国加工贸易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加工贸易在中国外贸总量中占比的下降是一个多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随着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部分发达经济体开始实施“制造业回流”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加工贸易比重的下降。其次,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发生了转变,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渡,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部分低附加值型产品加工贸易在国内经济中的相对地位有所下降。此外,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加工贸易的成本优势,影响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未来的中国制造,一定包含着众多中小微企业参与加工制造的环节,依然需要中小微企业做加工支撑。我们的政策体系需要支持它们更好更快发展,更加专业化地提高竞争力。”
此外,除了对产品和技术要求提高,加工贸易的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以全球市场为主到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从以欧美市场为主到新兴市场的培育。加工贸易企业的市场策略随之调整。
另外 ,加工贸易的企业和所在城市若要尽快走出被动局面,应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从市场开拓的角度讲,除了巩固欧美日等传统市场以外,可以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市场,进一步优化“东面不亮西面亮”的市场格局。其次,全面进行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主动打造中国版的安全供应链网络体系。
更多内容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4-2029年中国加工贸易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