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扩大,遥感产业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它运用传感器/遥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进行探测。具体工作原理是将传感器配置在航空器、航天器或卫星上,利用电磁波传感器发射出的波束与地物相互作用,然后接收波束经过反射、散射或辐射过程后返回的信息,通过信号处理与分析来获得地物的特征和属性。根据感知波段的不同,遥感可划分为光学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类别。
全球卫星遥感服务市场规模呈上升趋势。2020年,全球卫星遥感服务市场规模达到了26亿美元,相比2019年增长了13.04%。其中,中国遥感服务市场规模为155亿元左右,占全球市场规模的15.4%。2021年全球卫星遥感服务市场规模达到29.4亿美元,中国遥感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75亿元。预计2023年全年全球卫星遥感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36.5亿美元,中国遥感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217亿元。
从各子领域来看,2020年全球商用卫星数量为451颗,其中光学成像卫星为410颗,占比90.9%;气象卫星为114颗,占比25.3%;电子情报卫星为93颗,占比20.6%;其他类型卫星为34颗,占比7.5%。按照这一比例推算,预计2023年全年全球商用卫星数量将达到600颗左右,其中光学成像卫星为545颗,气象卫星为152颗,电子情报卫星为124颗,其他类型卫星为45颗。
目前,中国遥感行业的上市公司基本分布在北京和广东地区。在北京地区,产业链上游环节的企业包括雷科防务、华力创通,中游环节的企业包括航天宏图、四维图新、中科星图,还有同时布局在上游和中游环节的中国卫星。在广东地区,航宇微同时布局在产业链的上游和中游环节,海格通信则是产业链上游环节的企业。
从区域布局来看,遥感行业上市企业的发展重点集中在华北地区,这是因为企业遥感服务的合作方多为政府部门或是官方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多分布在北京。在业务发展方面,中国卫星的竞争优势明显,业务聚焦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能够提供卫星遥感的方案设计、产品研制生产、系统集成、运营服务。
从营业收入来看,中国卫星和四维图新2023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均在20亿元以上,航天宏图和中科星图的收入在10亿元以上,航宇微的收入在1亿元以上。但从盈利能力净来看,部分企业仍出现亏损,盈利企业的净利润水平也相对较低。从参与遥感卫星的数量来看,据UCS统计,截至2023年5月1日,中国卫星和航宇微参与的数量分别为5颗和8颗。
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气象、水文、军事、环保等领域。在未来的十年中,预计遥感技术将步入一个能快速,及时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数据的新阶段。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都会有极大的提高。其应用领域随着空间技术发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发展及相互渗透,将会越来越广泛。
遥感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遥感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包括卫星平台和载荷的技术进步、数据传输和处理的技术提升、数据分析和应用的技术创新等。技术创新可以提高遥感数据的获取效率、质量和价值,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促进遥感行业的市场拓展和竞争优势。
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保障遥感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包括政府对遥感行业的投入、规划、监管、推广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政策支持可以为遥感行业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资金来源、法律保障和市场需求,激发遥感行业的创新活力和社会效益。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驱动遥感行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包括国防安全、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灾害防治等领域对遥感数据和服务的需求。市场需求可以反映遥感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长点和潜力,引导遥感行业的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
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国遥感产业链供需布局与招商发展策略深度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