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业研究网行业分析
  •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分析 > 深度分析

到2030年氢能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0亿元 “十四五”氢能行业投资前景趋势预测

  • 2021年3月31日 WuYaNan来源:中研网 1079 69
  • 繁体

氢能产业链上的技术布局对于抢占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德温特创新索引(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关键词和德温特手工代码(MC)组合构建氢燃料电池检索式对1963—2019年的数据进行了检索(检索时间为2019年5月13日),共计检出相关

近年来,随着氢能利用技术发展成熟,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压力持续增大,氢能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氢能已经纳入我国能源战略,成为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战略选择。氢能产业基础设施是发展氢能产业的前置条件,能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在我国中东部沿海经济、技术实力较强的珠三角、长三角和北京等地区,聚集了我国燃料电池发展的主要企业。并且,近2年燃料电池投资热度升温,由几年前的数家发展到现在的近千家燃料电池企业。与国外丰田、现代等燃料电池生产企业发展路线不同,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企业主要分布在商用车领域——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已实现量产。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还处于示范运行阶段,其中上汽集团对燃料电池乘用车投入力度最大,2017年发布国内第一款商业化燃料电池轻型客车——大通V80。燃料电池叉车方面,我国已有东莞氢宇等企业布局,随着氢能市场不断成熟,我国叉车市场会是燃料电池另一个巨大的应用场景。

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氢源、氢能储存与输送、氢能加注及氢安全等。我国氢源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化石燃料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工业副产气制氢等;水电解制氢及变压吸附提纯氢等制氢技术与装备发展成熟;氢安全技术发展紧跟国际先进水平,高压氢气瓶和储罐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氢能加注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于美国、日本及德国等发达国家,但近几年来呈现快速递增趋势;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完成,积极与国际接轨,标准对氢能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逐步显现。

到2030年氢能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0亿元

到2020年,我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将取得重大突破。其中,以能源形式利用的氢气产能规模将达到720亿m3;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燃料电池车辆达到10000辆;氢能轨道交通车辆达到50列;行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到2030年,氢能产业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0亿元;加氢站数量达到1000座,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到200万辆,高压氢气长输管道建设里程达到3000km,氢能产业基础设施技术标准体系完善程度迫近发达国家水平,氢能与燃料电池检验检测技术发展及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对氢能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计,到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5%。到2050年氢能将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至少达到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可减排约7亿吨二氧化碳。

氢能是一种绿色、高效的二次能源,具有热值较高、储量丰富、来源多样、应用广泛、利用形式多等特点。氢能产业链包括制氢、储运氢、用氢等环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具有市场空间大、产业链长、参与方众多的特点,产业链上游主要为膜电极、双极板、各类管阀件与传感器、车载高压储氢瓶等发动机零部件生产制造行业,产业链中游主要为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及电堆集成行业,产业链下游主要为燃料电池整车制造行业。

加氢站方面,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一批从加氢站设计到运营的企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上广地区。目前我国制氢、储氢、加氢等环节的关键核心设备,还不能全部“国产化”,成本难降。我国建成可运行加氢站12个,在建19个,典型代表北京永丰加氢站和上海安亭加氢站均从国外引进核心设备和技术咨询服务。我国示范性加氢站及燃料电池客车车载供氢系统尚处于35兆帕压力技术水平。为与客车配套,现有加氢站采用45兆帕隔膜式压缩机、45兆帕储氢罐和35兆帕氢气加注机等设备,压力标准提升还有待未来70兆帕燃料电池汽车普及。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1-2026年中国氢能行业投资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二、氢能行业产业链条

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具有市场空间大、产业链长、参与方众多的特点,产业链上游主要为膜电极、双极板、各类管阀件与传感器、车载高压储氢瓶等发动机零部件生产制造行业,产业链中游主要为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及电堆集成行业,产业链下游主要为燃料电池整车制造行业。车用燃料电池产业链结构如下:

图表:车用燃料电池产业链结构

数据来源: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整理

(1)行业下游

燃料电池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是燃料电池汽车,行业下游参与者主要为整车厂。燃料电池整车行业有较高的准入壁垒,业内整车厂普遍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资金实力、生产能力以及较大的知名度,并在燃料电池领域拥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在行业内部起到整合上游供应链并生产最终整车成品的作用。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路径为先商后乘,即通过商用车发展规模化降低燃料电池和氢气成本,同时带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后续拓展到乘用车领域,主要系:1)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和人口基数普遍较大,公共交通运输系统发达,公交车与城市客车保有量较大;2)商用车一般存在固定路线,沿线建设加氢站可有效提升加氢站利用率,且燃料电池汽车从技术特点上更适合中长途、中重载运输体系;3)我国依托政策优势可快速进行公共交通体系及城市配送领域的商业化推广,燃料电池公交车、城市客车、城市物流车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因燃油车油耗及碳排放较高带来的环保压力。

因此,目前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在售车型主要来自于宇通客车、北汽福田、中通客车、申龙客车等商用车企业,同时上汽集团、长城汽车等车企纷纷在燃料电池乘用车领域进行前瞻布局。现阶段,发行人批量销售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均匹配商用车型,与上述主要商用车企业均已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其终端用户主要为各地公交公司和运营企业。

(2)行业上游

燃料电池发动机核心部件主要包括电堆及其核心部件、辅助系统等,行业上游参与者主要为该等关键部件生产商,其中电堆作为燃料电池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对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关键性能和成本具有较大的影响。

电堆被称之为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心脏,是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动力来源,其主要由多层膜电极与双极板堆叠而成。燃料电堆的研发和生产具备较高的技术壁垒,以丰田汽车为代表的国际知名车企大多自行开发或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燃料电池电堆,一般不对外开放。以 Ballard、Hydrogenics 为代表的国际知名电堆生产企业在燃料电池领域深耕多年,具有较强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化能力,可以对外单独供应车用电堆。目前,国内能够独立自主开发电堆并经过多年实际应用的主要包括新源动力、神力科技等企业,一些新兴的燃料电池企业通过获得国外技术授权、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生产燃料电池电堆。

膜电极是燃料电池发生电化学反应的场所,由质子交换膜、催化剂与气体扩散层结合而成,是燃料电池电堆的核心部件,对电堆的性能、寿命和成本具有关键影响。目前,国产膜电极关键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在专业技术特性、产品实现能力、批量化生产工艺还存在差距。国外膜电极供应商主要包括 JohnsonMatthey、Ballard 等具备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能力的供应商;丰田汽车、本田汽车等燃料电池车企自主开发了用于其自身乘用车产品的膜电极但并不对外销售;我国专业膜电极供应商已具备膜电极批量化生产能力,产品出口海外。

双极板是燃料电池电堆的核心结构件,通常为正反均带有气体流道的石墨或金属薄板,被置于膜电极两侧,起到支撑机械结构、均匀分配气体、排水、导热、导电的作用,其性能优劣将直接影响电堆的体积、输出功率和寿命。双极板按材料可分为石墨双极板和金属双极板,石墨双极板电堆具有耐腐蚀性强等特点,主要应用于商用车领域,代表性企业为 Ballard、Hydrogenics;金属双极板电堆以其体积小、易于批量生产等特点,主要应用于乘用车领域,代表性企业为丰田汽车等。目前石墨双极板已实现国产化,金属双极板尚未实现国产批量供应。

四、专利申请状况

氢能产业链上的技术布局对于抢占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德温特创新索引(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关键词和德温特手工代码(MC)组合构建氢燃料电池检索式对1963—2019年的数据进行了检索(检索时间为2019年5月13日),共计检出相关专利78675项。从氢能产业主要国家的专利数量变化趋势看(图2),个主要国家日本、美国、德国、中国和韩国氢能产业上、中、下游专利布局差异较大。在产业链上游制氢环节,日本和美国专利申请趋势较接近,2000年后专利数量开始上升,2005年日本专利数量达到最高点,之后缓慢下降,近五年下降明显,美国在2010年专利数量开始下降;中国制氢技术专利申请较晚,2005年以后才逐渐有所增长,2010年后突飞猛进,2016年后专利数量超过其他四个国家之和;相比之下,德国和韩国制氢专利数量变化一直比较平稳,且数量偏少。在储运氢技术方面,五个国家1980年以来的趋势与制氢大致相同,日本在储运氢技术上投入研发较早。在下游的主要应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方面,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申请专利,2000年后迅速增长,2004年达到最高点1480项,此后开始缓慢下降,其它4个国家在质子交换膜技术领域专利数量变化不大,中国近五年虽有所增长,但年度最大申请数量未超过500项。综上,从总体上看,氢能产业技术上、中、下游在2010年后呈现专利申请下降的趋势,从市场来看,制氢的几条路线相对比较成熟,储运氢以气态和液态为主,市场化也比较成熟,但由于储运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氢燃料电池车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应用有限等因素导致技术研发不够积极,近年来专利数量呈现下降趋势。但在制氢和储运氢领域中国呈现出与其他四国相反的趋势,这表明,中国在上述领域投入研发较晚,但在积极布局和追赶。

想了解更多氢能行业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研究院报告《2021-2026年中国氢能行业投资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相关推荐:

氢能和燃料电池行业发展将迎来黄金十年 2021燃料电池行业投资前景战略研究

全球氢能源市场需求逐年增长 2021清洁燃料市场投资前景规模预测 [荐]

未来氢燃料汽车市场潜力大 2021氢燃料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风险预测

储氢材料市场需求预测 2020储氢材料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延伸阅读

中研网 中研网 发现资讯的价值 研究院 研究院 掌握产业最新情报        中研网是中国领先的综合经济门户,聚焦产业、科技、创新等研究领域,致力于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权威性的产业资讯。每天对全球产业经济新闻进行及时追踪报道,并对热点行业专题探讨及深入评析。以独到的专业视角,全力打造中国权威的经济研究、决策支持平台!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推荐阅读

2021中国山楂行业整体运行指标分析

2021中国山楂行业整体运行指标分析山楂又名山里果、山里红,蔷薇科山楂属,落叶乔木,高可达6米。在山东、陕西、山西1...

高精度地图市场需求空间巨大 预计到2026年高精度地图市场规模将突破470亿元

高精地图作为无人驾驶领域的稀缺资源以及刚需,在整个领域扮演着核心角色,可以帮助汽车预先感知路面复杂信息,如坡度...

国产樱桃价格远超进口车厘子 实现国产车厘子“自由”还需多久

三月以来,进口车厘子销售进入尾声,取而代之的则是新鲜上市的国产樱桃。眼下正是国产樱桃初上市的季节,物以稀为贵,...

世卫专家:从未因压力删除报告内容 2021年医疗机构行业未来发展策略研究

世卫专家:从未因压力删除报告内容当地时间3月30日,世卫组织发布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针对一些国...

亚太地区新兴经济体将是微电网最大潜在市场 2021风光储微电网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近年来,国内商业性微电网的工程标准取得了重大进步。这有力推动微电网技术成本下降,使微电网市场在未来的几年内增长...

稀土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2021纳米稀土材料行业应用前景分析调研

稀土元素特殊的电子构型使其具有特殊的光、电、磁性质,而被誉为新材料的宝库。将稀土纳米化无疑能在原有特性的基础上...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0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18008601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