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是指那些因长期积累而形成、又不构成传染性的疾病形态的总称。常给个体、家庭和社会带来无限的身心痛苦和承重的经济负担。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是对慢性病致病因素进行有效干预的方法之一,是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
对于慢病患者来说,虽然药物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疾病症状、延缓疾病发展,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改变自身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对饮食、运动、作息进行合理规划和控制。
慢病的最大特点是患病时间长,患者往往需要持续照护、长期服药、高频复检,且患者的主动参与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及依从性将会极大地影响疾病发展。因此,仅仅依靠患者的自觉性来治疗慢病并非长久之计,患者需要合理的慢病管理模式来帮助他们完成治疗方案、加强自我管理,而如此长期和密切的监护及管理并不适宜由集中化的医院来提供。
1、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人口的疾病谱系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逐步由传染性疾病为主的模式转为以慢性病为主的模式,人们对药品的需求结构也随之改变。
尤其近10年来,糖尿病、痛风、高血压高血脂、慢性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发病率不断提高,人们对慢性疾病治疗药物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慢病治疗市场空间也随之快速扩大。
慢性病管理是指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风险因素进行定期检测、连续监测、评估与综合干预管理的医学行为及过程。这主要包括慢病早期筛查、慢病风险预测、预警与综合干预,以及慢病人群的综合管理、慢病管理效果评估等。
超重和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各类癌症、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脏和肾脏疾病等。我国是全球超重和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2020年《中国国民健康与营养大数据报告》显示,中国超重及肥胖症人口有5.07亿人。其中,超过1/2的成年人有超重或肥胖,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居民健康状况在得到持续改善的同时,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突出。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和部分癌症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成为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亟需加强干预,予以改善。
为进一步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切实减少因肥胖等问题导致的慢性病发生,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组织制定《“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中国慢性病管理行业深度分析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分析:
国内慢病管理的服务需求大、好处多,为慢病健康管理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政策环境
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包括慢性病管理等领域。例如,《“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明确提出要促进壮大慢病管理行业发展。
医保政策的支持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将常见病和慢性病复诊患者的部分“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政府将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慢性病管理行业的发展。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慢性病管理将成为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诸宏明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自2009年深化医改以来,持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了大量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与城乡居民建立了相对稳固的联系,有很多城乡居民已经感受到了这方面的服务。在推进慢性病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在基层便民举措中,推进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高血压、糖尿病两慢病长期处方服务,并逐步扩大慢性疾病病种覆盖范围;为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提供运动、饮食处方或建议。
二是组织编制《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和《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指导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实做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三是积极推进“医防管”融合型人才培养培训,建立医防融合机制。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动提供预防和医疗相结合的服务,做好重点人群健康随访,对同时患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主要是通过医防融合,来推进多病共管。
四是依托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间建立分工协作、双向转诊机制,将上级医院服务向基层延伸。
想要了解更多慢性病管理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4-2029年中国慢性病管理行业深度分析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