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业研究网行业分析
  •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分析 > 发展策略

免疫诊断行业现状 免疫诊断的发展趋势

  • 2022年4月20日 ZhouJiaLiang来源:互联网 1207 78
  • 繁体

体外诊断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观察、健康评价以及遗传性疾病的预测具有重要作用。临床诊断信息的80%左右来自体外诊断,体外诊断目前已成为人类进行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所必不可少的医学手段。

免疫诊断行业现状

体外诊断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观察、健康评价以及遗传性疾病的预测具有重要作用。临床诊断信息的80%左右来自体外诊断,体外诊断目前已成为人类进行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所必不可少的医学手段。近二十年来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在政策扶持、技术进步的带动下有了长足发展,在产品的性能、可靠性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

全球自身免疫疾病市场规模较大,中国未来10年有望实现十倍增长:在2021年全球畅销药物中,共有8款重磅自免产品跻身前30,销售额占比超过1/5,总计高达596亿美元。

由于自身免疫疾病的种类较多,通常包括40—50种不同的疾病,所以将自身免疫疾病分为两类,一类是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以全身多器官或多组织受累为主要特点,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另一类是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只有一个组织或器官受累,例如自身免疫性肝病、1型糖尿病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免疫诊断已取代生化诊断成为我国体外诊断行业中市场规模最大的细分领域,占据38.5%的市场份额;生化诊断增长趋于稳定,占据18.9%的市场份额;分子诊断和POCT发展较快,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分别占据15.3%和11%的市场份额。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报告《2021-2026年免疫诊断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分析

中国免疫诊断行业仍处于发展期,免疫诊断产品市场被跨国企业巨头(如罗氏、雅培、贝克曼等)垄断。进口免疫诊断产品在一、二线城市大型医院或三级医院覆盖广泛、终端市场份额高,国产免疫诊断产品替代进口产品空间巨大。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加深以及经济的加速发展,免疫诊断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从而拉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但由于技术等方面的缺陷,我国免疫诊断领域目前仍由生物医药国际巨头企业占领大部分市场,国产免疫诊断企业仍需不断发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免疫诊断的发展趋势

1.对肿瘤、感染性疾病的发光检测将是主要驱动力

未来增速最快的应用主要在肿瘤和传染病领域,在中国这样的传染病大国,传染病是最大的应用领域,并且还在不断扩张。随着基层医疗的发展,基层的常规体检和筛查,会对肿瘤标志物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基础医学的发展和对肿瘤研究的深入,未来也会有更多的标志物可以作为靶标进行检测。

2.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诊断产品引领免疫检测市场快速增长

作为免疫诊断领域中的高端技术,在国内的三级医院以上的高端市场被国外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所垄断的背景下,国内厂商以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市场为突破口,加之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及试剂将逐渐打破国际厂商对高端市场的垄断,继续引领着免疫诊断细分市场的快速增长。

想要了解更多免疫诊断行业的发展前景,请查阅《2021-2026年免疫诊断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中研网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三全食品去年增收减利却迎涨停 素食食品未来发展如何

三全食品去年增收减利却迎涨停4月18日晚间,三全食品2021年年度报告出炉;4月19日,三全食品的股价一字涨停,报收18.4...

2022橡胶促进剂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2022橡胶促进剂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竞争格局分析橡胶促进剂发展趋势及产业结构如何?橡胶促进剂是指橡胶硫化促进剂。促...

2022国内网上银行市场规模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网上银行市场规模现状网上银行现今功能日益俱全,做快捷、方便、安全方面给予用户保障,将有助于未来更好的发展。...

2022年富碳农业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2022年富碳农业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富碳农业行业未来前景如何?据悉,富碳农业是一种全新的农业理念和模式,即“将2...

2022年版权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2022年版权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版权行业未来发展如何?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版权产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文明进2...

全国疫情形势呈逐渐企稳态势 国内新冠疫苗市场现状分析

全国疫情形势呈逐渐企稳态势当前疫情变化莫测,民众应当尽快接种疫苗,同时疫情方面以国家卫健委的发布消息为准,不信...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1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18008601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