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是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关键支撑技术,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市场需求将蓬勃发展。伴随全球能源转型和碳减排的加速推进,储能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储能厂商已公布扩产计划有近70项,总投资4717.19亿元,规划储能电池及系统总计扩产产能超900GWh。
储能行业,从广义上讲,涉及通过介质或设备将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并在需要时以特定形式释放的循环过程。从狭义上讲,储能特指电能的存储,即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将产生的能量存储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的一系列技术和措施。根据不同的储能技术,储能主要分为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热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等。
储能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为材料及设备供应,包括电池材料(如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热储能材料以及抽水蓄能设备、电池生产设备等。中游主要为储能系统建设环节,涉及系统设计、集成、建设、安装等方面。下游主要为电力系统储能、备用电源等应用领域。
2022年,被称为国内电化学储能“真元年”;2023年,随着工商业储能爆火,工商业储能元年应运而生;到了2024年,长时储能站上风口,业内开始呐喊“4小时储能元年”。
从资本市场看,2023年共103家企业参与长时储能的投资,被投企业有20家,投资总金额同比增速超过700%达49.35亿。
市场规模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4-2029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前瞻分析与投资战略预测报告》分析
储能行业在全球范围内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中国,储能行业的发展尤为迅猛。据统计,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86.5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30%,同比增长45%。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储能行业的发展,包括补贴、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这些政策有助于降低储能项目的投资成本,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清洁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储能系统作为平衡电力供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其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球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289.2GW,年增长率21.9%。其中,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86.5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30%,同比增长45%。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近日发布的《2024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显示,2023年国内新型储能装机年增幅创规模化发展以来的新高,提前两年达成国家十四五规划3000万千瓦新型储能装机目标。据其预测,到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容量将达70GW(不含抽水蓄能),到2030年将超过170GW。
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电化学储能技术如锂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将持续创新,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能等方面将显著提升。
混合储能技术将得到广泛关注,如锂离子电池与铅酸电池、锂电池与超级电容等组合,可提高系统性能,降低成本。
新型储能技术如液流电池、重力储能、氢储能等也将为储能产业提供更多选择。
产业链逐步完善,产能规模持续扩大:随着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链布局将更加完善,从上游原材料、电芯制造到下游系统集成、运营维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企业将纷纷扩大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预计到2029年,全球储能电池产能将达到1000GWh以上。
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各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储能产业的政策支持,包括补贴、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规则将逐步完善,储能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储能调峰、调频、备用等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储能将在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包括调峰、调频、备用、黑启动等功能,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分布式储能将在家庭、工商业、微网等场景得到广泛应用,实现电力自发自用、峰谷电价套利等。新能源+储能应用将有效缓解新能源波动性和间歇性问题,提高新能源发电的利用效率。
欲知更多关于储能行业的市场数据及未来投资前景规划,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4-2029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前瞻分析与投资战略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