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结果页

混动汽车加速放量大有可为 2023年混动车型销量有望迎来爆发

1、混动汽车加速放量,蚕食燃油、纯电汽车市场份额,大有可为。

2022年以来混动(HEV+PHEV)乘用车车型销量迎来高速发展,1-11月累计销量207万辆,同比+102%,渗透率上升至9.7%(2021年5.5%)。其中PHEV车型销量132万辆,同比+155%,PHEV市场以自主比亚迪、理想等自主品牌为主,未来有望持续提升;HEV销量74万辆,同比+48%,HEV市场以日系丰田、本田等品牌为主。随着各企业加大新车型投放力度,混动技术逐步被认可,混动市场大有可为。

2、多因素助力,2023年混动车型销量有望迎来爆发。

①政策方面双积分政策倒逼企业加快电动化转型;②燃油价格居高位、充电桩布局不完善助力HEV、PHEV市场加快发展;③车企加快混动技术研发及产品布局,长城柠檬DHT、长安蓝鲸iDD、吉利雷神Hi·X等技术上市,2022年成为混动车型数量爆发元年。④混动车型在成本、动力等指标与传统燃油车有了较好的平衡,油耗表现明显优于燃油车。以上诸多因素助推下,2023年混动车型销量有望迎来爆发。

3、车企竞争从燃油车市场转向混动市场,品牌格局有望重塑。

传统车企加快混动技术研发及混动车型布局,有望复刻2011-2020年国内A级SUV市场节奏,由"你有我有"竞争演变成"你有我优"竞争。预计2023年之前,混动化转型全面的车企有望凭借先发优势确定领先地位,2023年以后,各车企混动车型矩阵布局完成,消费者对混动车型需求将逐步转向燃油经济性、动力性、产品成熟度等指标。未来燃油车竞争将转向混动车竞争,新一轮市场格局迎来重塑。

混动汽车市场迎来爆发

混动车型销量迎来高速发展,2022年1-11月累计销量同比增长超1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指引和各车企新技术推动下,混合动力车型销量和市占率迎来高速增长。2021年混动乘用车(HEV+PHEV)累计销售118万辆,同比+140%,渗透率达到5.5%,其中HEV销售58万辆,PHEV销售60万辆。2022年1-11月,混动车型销量再创新高,累计销量207万辆,同比+102%,渗透率上升至9.7%。随着各企业加大新车型投放力度,混动技术逐步被认可,混动市场有望迎来爆发。

HEV以日系品牌为主,PHEV以自主品牌为主

HEV市场日系品牌丰田和本田占绝对优势,PHEV市场自主品牌领先优势明显。2022年1-11月,国内HEV乘用车销量74万辆,其中丰田、本田合计销量占比80%。在PHEV乘用车销量中,比亚迪、理想等自主品牌迅速崛起。2022年1-11月,国内PHEV乘用车销量132万辆,比亚迪单一品牌占比达到62%。

多因素推动,混动市场迎来春天--政策指引

《技术路线图2.0》指明发展方向,2025年混动车型占比传统车型50%以上,市场空间广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指出2025/2030/2035年混动车型(不含PHEV)占比传统燃油车比例分别为50%/75%/100%,考虑到汽车总销量及新能源占比,预计2025年混动车型销量达到1280万辆,2021年仅为52万辆,市场前景广阔。

双积分政策倒逼企业电动化转型成果显著,政策修订利好PHEV市场销量。双积分政策极大程度地推动了国内燃油车企新能源转型的步伐。2021年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销量迎来大幅增长,全年CAFC积分由负转正、NEV积分实现正增长。2022年7月,工信部发布修订双积分办法征求意见稿,相关规定有望进一步收紧,倒逼企业持续电动化转型,利好节能汽车(HEV)及新能源汽车。

对于传统车,燃油价格持续处于高位,刺激混动车型购买需求。自2020年5月起国内油价迎来大幅上涨,涨幅接近翻倍,目前油价仍处于高位,混动车型具备更好的燃油经济性,高油价有望持续刺激混动汽车购买需求。对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尚待完善,PHEV具备更多使用场景。补能问题是阻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因素之一,截至2022Q3,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149万辆,充电桩保有量448.8万个,新能源汽车存量市场的车桩比为2.6:1,较合理值2:1仍有差距,短时间内充电桩还不能完全匹配新能源车需求。PHEV车型"可油可电"的特性匹配更多使用场景,更适用消费者出行需求。

混合动力技术分类:MHEV、HEV、PHEV

混合动力汽车按照混合程度,可以分为弱混车型(MHEV)、普通混动车型(HEV)、插电式混动车型(PHEV)。其中PHEV主要以自主、欧美系品牌为主,PHEV还包含增程式混动车型(REEV);HEV主要以日系、自主品牌为主;MHEV主要以欧美系品牌为主,主要指装备48V(BSG或ISG)电机,具备自动启停功能车型。

MHEV主要指48V轻混方案,较传统燃油车,新增48V电机(BSG或ISG电机)、48V电池、DCDC转换器等部件。弱混方案主要应用于欧美系汽车品牌,如奔驰、宝马、奥迪、沃尔沃,近两年国产吉利、长城等品牌也有应用。

混合动力系统按照发动机与电机连接形式,可分为P0、P1、P2、P2.5、P3、P4等6种架构类型。从P0到P4,电机的位置离驱动轮端越来越近,与发动机越来越远,即电机动力传递到轮端的传递路径越来越短、传递效率越来越高,同时电机与发动机的解耦程度越高。P0、P1结构分别为BSG电机、ISG电机,用于MHEV车型,而P2以后结构可以用于HEV、PHEV。实际混动系统中,普遍采用Px+Py两套(多套)电机组合方式进行混动驱动。

当前市场混动技术以混联、串联为主,混联可以实现发动机直驱,可根据车辆工况实现多模式切换运行,综合效率高;串联主要集中在中大型SUV车型,适合城市越野,发动机绝大部分运行在高效区间。

车企布局混动赛道,有望复刻2011-2020年国内A级SUV市场节奏,由"你有我有"竞争演变成"你有我优"竞争。

在混动市场,预计2023年之前,混动化转型全面的车企有望凭借先发优势确定领先定位,2023年以后,各车企混动车型矩阵布局完成后,消费者对混动车型需求将逐步转向燃油经济性、动力性、产品成熟度等指标。


阿尔特:混动专用变速器DHT

阿尔特是以整车及整车平台全流程研发、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新能源智能化平台开发为载体的前瞻技术驱动型科技创新企业。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业务主要包含新能源汽车耦合器、减速器、多合一动力总成及高性能V6燃油发动机和V6清洁能源发动机等研发制造。2021年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业务占营业收入的79%。公司开发的单档电磁式DHT变速器属于全球首创,实现了高效电磁结合,综合效率高达98%,目前已搭载上汽通用五菱系列混动车型。

贝斯特:涡轮增压器核心零部件

深耕智能制造,涡轮增压核心零部件占主导。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混动+燃油汽车的涡轮增压器组件(轴承件、叶轮、中间壳等)、发动机缸体等部件;新能源汽车三电及控制器壳体,氢燃料电动涡轮压缩机壳体及其他功能部件等。其中2022上半年涡轮增压器零部件营收3.85亿元,占公司营收79%。受益于节能环保大环境,汽车涡轮增压器配置率不断提升。公司涡轮增压器核心部件给盖瑞特、康明斯、博马科技、宁波丰沃等国内外涡轮增压器企业配套,供应问界、比亚迪、吉利、理想等车企混动汽车。

福达股份:混动发动机曲轴+纯电动高精密齿轮

发力混动汽车曲轴市场,增量可期。公司主要从事汽车、工程机械、农机、船舶等动力机械发动机曲轴、汽车离合器、螺旋锥齿轮、精密锻件和高强度螺栓的研发、生产与销售。2021年曲轴业务营收占比56%,离合器占比18%,锥齿轮占比8%。目前曲轴产品已获比亚迪、上汽通用、吉利、东风乘用车、理想等品牌混动车曲轴的定点。我们认为未来混动市场销量及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带动公司曲轴业务持续提升。新增电驱动系统高精密齿轮业务,计划2023年6月量产,规划产能60万套/年,规划新增年收入3.93亿元。

隆盛科技:混动发动机EGR+新能源定转子铁芯

乘用车混动动力打开EGR新的蓝海市场。公司是国内EGR系统零部件龙头,主营产品包括发动机废气再循环(EGR)系统板块、新能源板块和精密零部件板块。EGR能够使发动机运行于最经济油耗区,逐步成为混动车型标配,在经济效益和排放法规的共同驱动下,EGR技术在混合动力汽油发动机上的应用比例也在大幅提高。新能源领域主要提供定转子铁芯,2021年7月开始正式量产,主要客户有联合汽车电子、蔚来汽车以及某外资电动汽车及能源公司等。


中研网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线控制动龙头企业分析 上市企业勇挑国产替代第一担

线控制动发展空间较大,上市企业勇挑国产替代第一担。伯特利:国内领先的线控制动龙头伯特利:国内领先的线控制动龙头...

汽车制动系统线控制动发展分析 国产替代方兴未艾

汽车制动系统可分为行车制动、驻车制动系统两大类,行车制动系统的主要作用是令行驶中的汽车降低速度甚至停车,驻车制...

国内公务机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我国通用公务航空市场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欲了解更多公务航空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公务航空行业发展前景G...

中国涂料及油漆市场分析 我国涂料市场未来市场空间广阔且增长中枢稳定

中国涂料总市场规模超过 3000 亿,建筑涂料占比约 29%。我国涂料总市场规模已超 3000亿元,在全球涂料市场占据重...

2023金融服务行业发展研究 金融外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徽商银行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重点,持续加大服务实体企业力度。特别是针对制造业、战新产业以...

品牌微商成未来微商发展重要方向 2023年中国微商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在微商最早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正处于社交生态平台的普及期,微商更多表现在用户个人借助社交生态平台进行卖货的行为...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3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05036522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