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结果页

又一养老配套文件下发 未来行业规模将超十万亿 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分析

  • 李波 2023年1月28日 来源:中研普华集团、新华社、中研网 1137 73
  • 繁体

据新华社18日报道,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实施《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国家标准,为科学划分老年人能力等级,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养老服务供给,规范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等提供基本依据。

据新华社18日报道,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实施《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国家标准,为科学划分老年人能力等级,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养老服务供给,规范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等提供基本依据。

据国家卫健委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人,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据说全国老龄委预计,2014-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增至106万亿元左右,占GDP比例将从8%增至33%。此外社科院预测的2030年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为13万亿元,与2017年中国房地产行业销售规模相当。

研报认为,应对老龄化政策带来的消费潜力料将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推动力量。《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强调发展银发经济,中信证券认为,一方面,未来要进一步加快“增加普惠性养老和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有利于联动线上线下资源,提升健康服务效率。

养老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2万亿 上市公司纷纷抢占“银发经济”蓝海

据测算2022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达9万亿元,2024年前后有望提前迈入养老产业转折期,产业销售额进一步加速,2025年养老产业规模将突破12万亿元。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养老产业有望迈入产业爆发期。

我国的养老产业链较长,已延伸出包括养老用品、养老保健、养老医疗、养老娱乐、养老地产、养老金融在内等多个细分行业,而在政策利好和需求扩大的双重刺激下,诸多养老产业相关概念股备受资本关注,上市公司纷纷抢占“银发经济”蓝海市场。目前涉及养老产业的概念股超90只。

我国的养老产业链较长,涉及的领域较广。目前已经延伸出了包括养老用品、养老保健、养老医疗、养老娱乐、养老地产、养老金融等多个细分行业,构建了完整的产业体系。

中国养老模式主要分为三种模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并主要发展“9073”的模式: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护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目前国内养老模式仍以居家为主流,人数占比约为96%,该模式对上门医疗、家政和康复服务等需求最大。中国“未富先老”矛盾突出,养老供需矛盾严峻,按“9073”发展目标计,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合计潜在市场空间可超5000亿,养老产业面临蓬勃发展机遇。

众所周知,养老保险是企业各项社会保障项目中缴费率最高的一项。按照现在的政策,养老保险缴费以上年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其中单位缴20%,职工个人缴8%。

由此可见,如果缓缴养老保险费的话,对于企业特别是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就能够极大地缓解当前面临的困难,获得“喘息”的机会,也为未来更好地发展争得了机会。

202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为4063万人,我国现有鉴定合格的养老护理员只有4万多人。按照1∶3失能人口照护比来算,养老护理人才缺口可能在千万级别。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有21家保险公司,在28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参与了169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项目,覆盖的人群超过1.3亿人次,累计为超过70万失能的老人提供了长期护理待遇。为提高试点运营管理效率,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健全长期护理机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养老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其作为新时代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已逐渐显现出巨大的潜力。

当前,养老产业成为国家发展重大战略计划。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动养老产业发展。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银保监会官网也发布消息,自2022年3月1日起,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在原有6家试点保险公司基础上,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加试点。

随着时间发展,市场上养老目标基金已经从目标日期基金为主转变为目标风险基金居多。根据wind数据,截至4月13日,市场上养老目标基金共195家,其中大多数为目标风险基金。

截至2022年1月底,六家试点公司累计承保保单近5万件,累计保费4亿元。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保险机构不断推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有益尝试。

截至2021年,我国退休人员养老金已经实现“17连涨”。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上涨幅度均为5%,2021年上涨幅度调整为4.5%。

预计2022年我国养老金上涨幅度约为4%。“近几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上调幅度呈下降趋势,(预计)2022年养老金涨幅约为3%。”

预计到2030年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分析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2-2027年版养老产业政府战略管理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统计分析显示:

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的预测,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0万亿元,这样的市场份额主要来源于庞大的老人群体,根据普查结果,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总人口18.7%,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人。

这意味着,打造更多适合银发群体高消费能力和品牌忠诚度的商品,有望成为当前背景下提高消费能力的一个新赛道。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行业蕴藏巨大需求,加之政策的利好,资本对养老产业的布局看重,越来越多来自房地产、保险等领域的人争相入局,各养老相关企业未来需要面临的挑战必定不少,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未来可期。

在人口老龄化及“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下,涵盖养老、养生、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绿色农业等诸多业态的康养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兴产业。

预计2030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规模将达到22万亿元。未来养老行业既是我国人口结构决定的社会福利问题,也是未来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据工信部对外发布的数据显示,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相关政策的持续落地,我国未来养老产业市场发展广阔。预计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0万亿元,养老服务相关产业将成为一个需求旺盛且发展快速的朝阳产业。

未来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和投资机会在哪?欲了解更多关于行业具体详情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报告《2022-2027年版养老产业政府战略管理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我国养老产业行业的供需状况、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养老产业子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养老产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养老产业行业的发展建议、养老产业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养老产业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养老产业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养老产业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养老产业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在形式上,养老产业报告以丰富的数据和图表为主,突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视性,避免套话和空话。报告附加了与行业相关的数据、养老产业政策法规目录、主要企业信息及养老产业行业的大事记等,为投资者和业界人士提供了一幅生动的养老产业行业全景图。

中研网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劳动力市场调查分析 劳动力资源绝对量依然庞大

中国的劳动力业在当前复杂的商业环境下逐步发展,呈现出一个积极整合资源以提高粘连性的耐寒时代。此外,在内部竞争激...

VR&AR:苹果AR/VR头显即将发布 行业将恢复增长态势

据中证报报道,1月19日,苹果一家供应商称,最早在下个月开始出货用于苹果即将推出的AR/VR头显的镜头。据悉这款头戴R...

区域市场不断扩张 2023个人搬家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目前我国搬家行业集中度低,导致监管困难,行业乱象众多,目前搬家行业存在着变相加价、层层转包、粗暴搬运、不签合同...

无菌包装材料需求持续增长 国产无菌包装未来发展空间

无菌包装材料是以食品专用纸板作为基料的包装系统,由聚乙烯、纸、铝箔等复合而成的纸质包装。是一种高技术的食品保存...

2023配电网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2021年底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出台,2022年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细则将陆续发布,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逐步走向深入...

2023个人贷款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

中国个人贷款已在深圳试点推行,希望能刺激中国的金融行业更多渠道的发展,多方向,多样化发展。在北京也出现了非银行...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2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05036522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