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结果页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数字文化产业新兴业态不断涌现

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处于良好发展时期,尤其是数字化的不断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以特色化、专业化、生态化、创新性为特点,为激活社会发展活力、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能。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强劲,文化消费新场景层出不穷,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数字文化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数字经济下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处于良好发展时期,尤其是数字化的不断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以特色化、专业化、生态化、创新性为特点,为激活社会发展活力、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能。

数字化是近年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相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并在政策方面给予了一系列支持。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对数字经济发展进行了全面布局和统筹。在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组建国家数据局,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数字经济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利好条件。

数字产业集群,即由数字产业相关企业主体和机构组成的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群。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从京津冀到长三角,从成渝地区到粤港澳大湾区,随着中国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一批数字产业加速“聚链成群”,成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主要动能。

园区企业数量突破500家,数据要素流通规模达29亿元,拉动入园企业营收近150亿元,带动就业8000余人……近日,山西数据流量生态园公布了投入运营两年来的“成绩单”。

作为一个以数据流量为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山西数据流量生态园创新运用产业政策、流量洼地叠加效应,快速吸引京津冀、长三角等地数字经济企业跨越物理边界在园区落地形成集群,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入园企业纵横竞合形成关联性网络,提升数字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打造数字产业集群,成为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京津冀凭借较强的数字创新厚度和数据资源丰度,形成国内领先的数字产业集群生态;长三角立足于优势互补的一体化模式,以“平台+应用”为驱动培育数字产业集群;粤港澳以打造“数字湾区”为目标,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今年3月,重庆数创园在重庆两江新区正式揭牌成立,这是《规划》发布后国内首个启动建设的大型数字经济产业项目,预计将为成渝地区培育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目前,该园区已设立100亿元产业基金,将以未来产业、未来园区等场景为统领,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特色产业集群。

业内人士认为,数字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可以带来产业聚集和规模效应的显著优势,提高数字产业创新能力,还能通过技术外溢和知识共享,为传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字化转型支撑,对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意义重大。

“数实融合”带来新机遇

在浙江新昌斯菱汽车轴承公司车间内,机器设备有序运转,设备传感器数据通过数字化“轴承产业大脑”分析后展现在显示屏上,设备状况、产品产量及质量等数据一目了然。据介绍,新昌县有600余家轴承企业,年销售额超百亿元。搭上产业数字化快车,当地数万台轴承生产设备数据上云,轴承行业综合成本下降12%,用工成本下降近50%,利润率翻了1倍,行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

伴随中国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越来越多运用到传统产业中,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数字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愈发凸显。

“数字产业集群需要企业、机构等主体共同参与建设,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刘兵说,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关键在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实融合”充分释放数字生产力,在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数字技术及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发展数字产业集群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在日前举行的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产业集群分论坛”上,工信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付京波说,数字产业集群化发展将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提高新产品、新服务的创造能力,并通过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圈,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及合作创新的突破能力。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

随着元宇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创新性强、发展潜力良好的小微企业和创客团队不断涌现。昨天,2023“文创上海”创新创业大会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举办。来自国内外的35家企业脱颖而出,获得首届“文创上海”创新创业大赛的肯定。同时,上海数字文创暨元宇宙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近年来,上海积极实施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化战略,将数字文创领域作为产业发展的“核爆点”,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作为产业发展的“元动力”。据统计,2022年,文创产业占上海全市GDP的13%左右,文创从业人员人均产出达170万元。举办“文创上海”创新创业大赛、成立上海数字文创暨元宇宙产业联盟是上海推动数字文创产业发展、服务广大文创企业的最新探索,是推动上海文创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有益实践。

首届“文创上海”创新创业大赛于去年10月启动,设置数字科技及元宇宙、未来生活方式、原创内容生产传播三个赛道,报名参赛企业总数达403家。经过6个月的激烈竞赛,来自国内外的35家获奖企业分获一二三等奖。

获得大赛一等奖的互影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现场展示了自研的MaCIT云互动技术专利,这项技术具有跨平台跨终端分发、多人分布式实时互动和跨引擎云渲染融合的特点,能够为文创行业带来更多可能性。上海云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分享了AI数字商店“即拿即走,无感支付”的极简购物体验,将多维空间感知和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现实,重构“人-货-物”,展现了未来生活方式的更多可能性。

为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将提供孵化培育、落地入驻、宣传推广、投融资对接、智能云服务等配套服务。优秀企业不仅可以获得奖金和荣誉证书,还有机会参与长三角文博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展会,以及“上海设计100+”“品牌100+”等评选活动。通过切实服务和专业指导,上海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服务供给,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通,增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力、辐射力。

中国数字产业集群正蓬勃发展,但同样也面临着各地发展水平不均、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全国多地纷纷出招,为数字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铺路。

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热土,广东省去年发布全国首个数字经济发展指引性文件《广东省数字经济发展指引1.0》,全面挖掘、提炼各地优秀案例和可行路径,以详尽的“施工图”和“案例库”,支持鼓励各地市因地制宜,打造错位、协同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园区,培育数字产业集群。

在许多地区,中高端数字人才短缺仍是目前制约数字产业集群更快发展的难题。为此,福建省提出将高质量建设省级创新实验室,吸引高层次数字领域人才和机构集聚;重庆两江新区推出中高端人才聚集工程,将重点引进核心技术领军人等3类中高端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对数字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引领作用。

专家指出,在提高数字产业关键领域创新能力方面,各地应充分重视基础研究作为数字产业创新链源头的先导作用,聚焦数字经济重大创新领域,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推动建立跨学科、跨区域共建共研机制,推动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突破数字产业“卡脖子”技术。

《2023-2028年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中研网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油气开采服务行业高速发展

我国将全面开放油气勘查开采市场,允许民企、外资企业等社会各界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自然资源部表示,只要在中...

2023年减肥药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

肥胖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代谢障碍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六大危险因素之一。体质指数(BMI)是诊断是B...

2023年减肥药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

肥胖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代谢障碍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六大危险因素之一。体质指数(BMI)是诊断是B...

数据折射经济“热度” 2024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判

数据折射经济“热度”10月份,国家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措施加快落实,消费供给持续优化,消费场景不断创新。商务部11月22...

智能工厂行业发展研究:2024年中国智能工厂行业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

铝塑膜行业市场调研:2025年全球铝塑膜需求量7.6亿平方米,国产化率将达60%

作为软包电池的关键材料,铝塑膜对电池轻量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较于钢壳、铝壳或塑料壳等包装材料,铝塑膜具有质...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3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05036522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