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结果页

生物制药行业市场分析 中国生物制药完成收购F-star 全球化布局加速双抗药物研发

中国生物制药董事会主席谢其润指出,完成对F-star的收购,不仅是推进国际业务战略落地的一个里程碑,更是践行“健康科技,温暖更多生命”的具体表现。通过F-star全球领先的双抗平台,希望尽快研发出疗效好、可及性高的创新药物,造福中国乃至全球的肿瘤患者。她还强调,

生物制药行业市场多大?2023年3月9日,恒生指数股公司中国生物制药(HK.1177)宣布,以约1.61亿美元现金 (或每股7.12美元) 成功完成对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英国生物科技公司F-star Therapeutics(以下简称“F-star”)的收购。这次收购已取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和英国执行《国家安全和投资法案》(NSIA) 监管机构的批准。交易完成后,中国生物制药(以下简称“中生”) 将获得F-star现有的两款具有同类首创(First-in-Class)潜力和一款具有同类最优(Best-in-Class)潜力的产品,以及未来肿瘤创新药物的核心研发平台,正式进军市场规模预期800亿美元的全球双抗市场,为积极布局国际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生物制药董事会主席谢其润指出,完成对F-star的收购,不仅是推进国际业务战略落地的一个里程碑,更是践行“健康科技,温暖更多生命”的具体表现。通过F-star全球领先的双抗平台,希望尽快研发出疗效好、可及性高的创新药物,造福中国乃至全球的肿瘤患者。她还强调,未来中国生物制药将继续以开放、平等、互利的态度,基于集团的创新药物转化与商业化平台,积极与跨国药企和海外Biotech公司合作,加速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7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分析

生物制药行业市场分析

生物制剂是近几年来迅速发展的制药领域,利用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充次体)、病原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毒素)以及动物和人血浆等制成的制品,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更能满足人类的临床用药需求。生物制剂行业前景十分可观,目前全球药企都在发力该领域的药物开发。

目前,中国正处于生物医药制品的开发与制造的快速增长期。此外我国的化学药品与传统医药中医药领域也正在快速发展。为了应对传染性疾病、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与呼吸道疾病,中国医药领域的发展仍需保持高速增长。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对生物医学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并增加了该领域的院校与研究中心的数量。

自2005年起,中国便陆续推出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扶持。而此次的“十四五”规划为生物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路径和目标。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中国生物经济总量达到22万亿元,其中核心产业总量超过7.5万亿,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生物经济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生物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生物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生物安全保障能力达到新水平。

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生物产业大国,“十三五”末期,生物经济产值规模近5万亿元,生物及大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超过10万亿元,涵盖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育种、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近几年,生物经济领域成为投资热点。2021年,仅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融资就达到1113.58亿元,较2020年进一步增长26.0%。2022年,全国生物医药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2237起,较2021年增长18.11%。国内生物药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但近年来生物药领域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2年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元。

球基因治疗CDMO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至2020年,市场规模从7.7亿美元增 长到17.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2.4%;预计到2025年,全球基因治疗CDMO市场规模将达到78.6亿美元,2020 年至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上升至35.5%。

国内基因治疗CDMO行业经过近年的稳定增长,将迈入高速发展阶段。2018年至2022年,CDMO市场规模从 8.7亿 元增长到预计32.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9.3%;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97.4亿元,2022年至 2027年 的预期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43.3%。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由2010年的7063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7864亿元,年均 复合增长率达13.30%。R&D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2.44%,比上年提高0.03%。基础研究经费 为1696亿元,增长15.6%,增速比全社会R&D经费快1.4个百分点;占R&D经费比重为6.09%。

我国研发经费支出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其中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资金投入迅猛增长,由2015 年的43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86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8%。

我国R&D经费投入从活动主体上来看由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及高等校组成。其中,企业是R&D经费投入的绝 对主力,2021年度全国R&D经费支出中企业占比达76.9%,同比增长15.2%。因此工业端客户是国内试剂厂商 不可忽略的一块。

在技术快速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支付能力提升等因素驱动下,我国生物药市场规模的增速远高于我国整体医药市场与其他细分市场,到2025年预计将达8000亿元。

生物制药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生物医药是攸关人民健康、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性产业,生物技术创新成为医药大国竞争的主战场。2021年12月发布的《“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的发展目标。然而,目前我国生物医药创新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生物疫苗、生物医药技术的跨越,大大减少了病毒、传染疾病对人类的伤害,提升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福祉,中国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延长到2021年的76.34岁。按照国家《“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要求,203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80岁以上。毫无疑问,生物疫苗、生物医药的发展和进步在中国人均寿命年龄的不断增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我国健康产业总规模将达16万亿元。市场预测分析称,2021-2025年或成为大健康产业重要发展窗口期。而《“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发布后,业内普遍认为药品、疫苗、现金诊疗技术和装备、生物医用材料、精准医疗和检验检测等医药企业,作为生物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将迎来市场爆发期。

本研究咨询报告由中研普华咨询公司领衔撰写,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主要依据了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医药研究中心、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行业研究网、全国及海外多种相关报刊杂志以及专业研究机构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对中国生物制药及各子行业的发展状况、上下游行业发展状况、市场供需形势、新产品与技术等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状况和特点,以及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将面临的挑战、企业的发展策略等。报告还对全球的生物制药行业发展态势作了详细分析,并对生物制药行业进行了趋向研判,是生物制药生产、经营企业,科研、销售、投资机构等单位准确了解目前生物制药行业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欲了解更多关于生物制药行业的市场数据及未来行业投资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7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中研网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汽车电子行业市场投资价值评估2023

近年来,汽车电子在自动驾驶、安全驾驶、智能座舱等应用场景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展,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呈现稳定增长态...

熔盐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熔盐行业市场规模及投资分析

熔盐储能作为高安全、大容量、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易回收的新型储能技术形式,正在逐步被电力系统中“源、网、荷...

智能门禁行业前景怎样?智能门禁行业现状分析2023

智能门禁行业未来发展前景怎样?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那种出门必带现金的日子已经离我们远去,2...

农贸市场前景如何?中国农贸市场发展现状调研分析2023

农贸市场前景如何?近年来,在数字化和互联网化的浪潮下,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各式各样的智慧农贸市场,同时各类“高颜值2...

2023智慧医疗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据国家医保局网站3月9日消息,国家医保局发布2022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快报显示,《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

今年中国教育支出预算排首位 2023教育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今年中国教育支出预算排首位在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的投入占比很大,这其中,最大的一块则是教育。4%以上,G...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2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05036522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