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带动了鲍鱼养殖器材、海藻养殖、配合饲料、鲍鱼加工流通和预制菜等上下游产业的繁荣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让过去千金难求的海味珍馐走上百姓餐桌。
鲍鱼性平味甘,可明目补虚、清热滋阴、养血益胃、补肝肾,故又有“明目鱼”之称。自古以来,鲍鱼是我国传统的名贵食材,其肉质细嫩、高蛋白低脂肪,被誉为海味珍品之冠。
30多年来,我国的鲍鱼养殖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鲍鱼养殖大国,年产量超20万吨,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90%以上。鲍鱼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带动了鲍鱼养殖器材、海藻养殖、配合饲料、鲍鱼加工流通和预制菜等上下游产业的繁荣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让过去千金难求的海味珍馐走上百姓餐桌。
鲍鱼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中,已发现的约有100余种。我国海域养殖的鲍鱼以皱纹盘鲍为主,原产于黄渤海区、朝鲜半岛沿岸和日本北部海域。
近日,随着天气转暖、海水温度回升,当地渔民开始将12亿粒鲍鱼运到山东、辽宁等地避暑。近年来,连江渔民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南鲍北养”养殖模式,将鲍鱼存活率提高到了80%以上。
在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苔菉镇东洛岛附近海域的鲍鱼养殖平台上,工人们将鲍鱼养殖网箱从海里打捞、装箱,转移至停靠在附近海域的鲍鱼活水运输船中。接下来几天,这些半成品鲍鱼将开启新一年的“避暑度夏”之旅。
养殖鲍鱼对水温、水质及海域环境都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为提高养殖成活率,拓展养殖空间,连江县采取“南鲍北养”的鲍鱼养殖方式,即每年4月份将鲍鱼运送至山东荣成避暑,11月份,再运回连江当地海域过冬。
通过一来一回的南北转场,不仅让鲍鱼生长速度更快,还能降低夏季南方台风和赤潮带来的风险,同时也满足了南北两地的鲍鱼市场需求,确保鲍鱼价格稳定。
据了解,今年连江县有7亿粒半成品鲍鱼和5亿粒绿盘鲍幼苗,将在六月中旬之前前往山东荣成、辽宁大连等地下海养殖。据统计,2022年连江县鲍鱼养殖面积达2.2万亩,产量达5.42万吨,产值约65亿元。
我国的鲍鱼人工养殖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杂色鲍和皱纹盘鲍人工育苗相继取得成功,同时开展了养殖实验,80年代中期在我国大连开始皱纹盘鲍小规模商业化养殖。
福建是主要的鲍鱼出产地,其养殖产量占全国80%以上。福建地域条件得天独厚,因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鲍鱼养殖中心。
1985年,作为福州市与日本长崎市结成友好城市的珍贵礼物,长崎盘鲍幼苗漂洋过海来到福州。福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在连江县苔菉镇建立了后湾海珍品基地,开展鲍鱼人工育苗。1990年,福州实现盘鲍人工育苗;次年,我国北方皱纹盘鲍南移养殖成功;1992年,福州利用我国北方皱纹盘鲍与长崎盘鲍杂交育苗,培育出本地新品种——黑鲍。
连江三面临海,地处台湾海峡南北寒暖流交汇处,海水盐度适中、溶氧量高,海域内岩礁众多、海藻繁茂、海水清澈,为鲍鱼生长提供绝佳环境。然而,连江县刚开始鲍鱼却都是陆地养殖,1993年才创新海上试验,将塑料桶围上渔网,倒扣着吊在海带浮绳上,这也是最初鲍鱼养殖笼的雏形。直到1996年改良为现有的鲍鱼网箱,海上鲍鱼养殖得以大规模铺开。如今连江已成为中国鲍鱼养殖第一大县,年产量稳定在5万吨以上,产值50多亿元,成就了“中国鲍鱼之乡”的美誉。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鲍鱼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显示:
莆田是中国出口鲍鱼罐头最集中的区域,眼下正值鲍鱼出口产品加工旺季,各出口鲍鱼企业出口量不断增加。据统计,今年1-10月,莆田口岸出口鲍鱼及其制品8556吨、货值3996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17%和7.36%,产品检测合格率100%。
近年来,莆田鲍鱼制品向海外市场推广,成为出口产品中的亮点。为确保鲍鱼制品顺利出口,莆田打造南日岛出口鲍鱼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对鲍鱼的养殖、加工进行全过程的监管,从源头抓起,提高鲍鱼品质,给出口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合格原料供应。目前,全市已有鲍鱼深加工出口企业12家,形成鲍鱼育苗、养殖、加工、出口的完整产业链。
据莆田市秀屿区南日鲍协会副会长骆文树介绍,鲍鱼制品畅销海外的原因,主要是原料质量上乘。同时,出口鲍鱼企业大力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市场,在巩固东南亚市场基础上,抱团营销、品牌共享、成果共得,积极拓展欧美等国家市场,鲍鱼制品出口量和货值年年攀升。
莆田市在税收政策上给予倾斜,加大力度扶持出口鲍鱼企业,简化出口备案手续,减免出口环节相关费用,引导纳税人严格加强风险内控,并采取线上办、容缺办、加速办、优化办等多种措施,全力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出口退税效率,让出口企业尽享红利。今年1-10月,累计为出口鲍鱼企业办理出口退税1180万元。
良种是养殖业的“芯片”,吴永寿认为,我国鲍鱼养殖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吊笼养殖和南北对养等模式的推广,更离不开品种改良的科技贡献。
我国虽然是第一产鲍大国,但由于养殖鲍种长期自繁自育导致近交严重,出现了个体小型化、抗逆能力弱、生产性能低等种质退化现象。同时,由于缺乏大规格鲍鱼品种,每年还要从国外购买大规格精品鲍。厦门大学教授柯才焕和其贝类遗传育种科研团队认为,鲍鱼只有培育出高产、抗逆、优质的新品种,才能提升我国鲍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经过11年科研攻关,2018年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绿盘鲍科研培育可谓十年磨一剑。”柯才焕说。新品种绿盘鲍生长速度比一般鲍鱼快50%以上,耐高温能力可提高2.26℃,生长规格比普通鲍鱼大一倍,30%能生长到500克以上。2019年5月份,福建省养殖的一只重达702克的绿盘鲍,在珠海举办的“寻找中国最大鲍鱼”活动中一举夺得了“鲍王”美名。
福建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福建是海洋与渔业大省,去年海洋生产总值近1.2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5;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出口额均为全国第一。
去年9月,全国首台半潜式渔旅融合深海养殖装备“闽投1号”在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定海湾下水。原来在近海养鱼的颜家强,受聘成为“闽投1号”工人,工作环境迎来改变。“过去渔民最怕渔网上长东西,海藻能把网目堵住,海蛎会把渔网磨破。”颜家强说,有了“闽投1号”,养殖网箱可以自动清洁,还能抗御超强台风。
告别传统渔业,迈向智慧渔业。在“闽投1号”智慧渔业系统显示屏上,记者能清晰看到大黄鱼活动的景象。水下安装有声呐、视频监控、海流监测和传输设备,便于工作人员及时调整养殖方案。“在深海养殖的大黄鱼,活动水域比传统养殖宽广,体形、肉质更接近野生大黄鱼,市场价格更高。”颜家强说。
渔旅融合也是“闽投1号”的发展方向。基于宽阔的甲板空间和稳定的主体结构,“闽投1号”建有海景客房、海上餐厅、智能会议室等功能舱室,并配备海水淡化、污水处理设备,实现养殖平台的多功能及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2023-2028年中国鲍鱼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2023-2028年中国鲍鱼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
鲍鱼是一种原始的海洋贝类,属于单壳软体动物,其只有半面外壳。鲍鱼的身体外边,包被着一个厚的石灰质的贝壳,壳坚厚、扁而宽。鲍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食材,位居四大海味之首,被人们称为“海洋...
查看详情
显微镜在中国发展已有数十年历史了,每年显微镜产量超过300万,其中超过一半用于出口,在全球显微镜中低端占有一席之?...
传统的分拣环节由人工承担,在业务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人工分拣能够有效满足需求。但如今随着物流压力的加大,分拣的...
造纸工业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工业,具有连续高效运行、规模效益显著等典型的大工业生产特征,是与社会文明和经济...
“无麸质饮食”中的“麸质”是指麸质蛋白,也叫做面筋蛋白。它不是麸皮,而是存在于大麦、小麦、黑麦中的一种植物蛋白...
网络工程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通信工程的发展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1—5月份,信息通信行业整体运行平稳。...
足疗,是一种非药物疗法,通过对足部反射区的刺激,调整人体生理机能,提高免疫系统功能,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