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大气污染治理的工作重点和行动举措。《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
近日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
近日,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大气污染治理的工作重点和行动举措。《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先后印发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大幅下降。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国务院近日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0%。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28.8%;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7.0%,较2015年提高5.8个百分点,均超额完成“十三五”约束性指标要求,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行动计划》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进行优化调整,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作为三大重点区域,提出了更严的任务措施、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更高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全国空气质量改善。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生态环境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分析: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等重要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是世界性难题,但并非无解题。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的“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促进生态与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指明了实践路径。将“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以下简称为“两化”)视为一个复合系统,运用协同发展理念探索区域性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对于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区域性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且重要的意义。
作为大渡口百亿级生态环保产业培育打造的重点企业之一,今年来,三峰环境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运营能力持续增强,垃圾处理量增长10.01%,年发电量增长8.28%。同时,三峰环境加大在厨余垃圾、绿色能源等方面的研发投入,持续为企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5.39亿元,同比增长6.52%。公司建设的项目获得2022-2023年度第二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行业领先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峰环境是大渡口区培育生态环保产业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大渡口区紧抓“双碳”目标发展机遇,围绕打造百亿级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生态环保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进一步推动重点企业转型升级,助力高端环保装备研发制造业和环保综合服务业持续壮大。
今年1至10月,生态环保产业实现营收72.6亿元,同比增长约5.5%,预计2025年营收突破100亿元,成为大渡口“5+2”支柱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之一。
截至目前,大渡口区已有生态环保企业172家,其中,主板上市企业1家,规上企业27家,全产业营收产值六十亿元级企业1家,五亿元级企业2家,亿元级企业5家。
长三角积极推进跨界水体联保共治
此外,针对水气环境治理等社会公众关心的重点领域,长三角三省一市坚持问题导向,依照生态环境一体化和要素协同的思路,建立并完善常态化合作机制。以2013年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为起点,三省一市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重心,建立了“协商统筹、责任共担、信息共享、联防联控”的协作会议制度,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同时,长三角也在积极推进跨界水体联保共治,并积累起河湖长制、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联合开展“十年禁渔”等协作成果。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把握这一战略契机,三省一市加大联防联控力度,推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再上新台阶,并于2021年建立长三角全方位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新机制——原大气、水协作小组调整为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增加公安部等4个部委,实现跨领域、跨部门、跨省界共保联治。
从跨域项目协同,到面向生态绿色一体化的制度创新,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延伸。201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下称《方案》)正式公布,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在内的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其中5个镇作为先行启动区),成为探索跨域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
为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长三角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中,将打通生态价值的“双向”转化通道作为重点任务,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并探索建立区域之间生态产品跨界交易与生态补偿机制,为长三角绿色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生态环境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生态环境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生态环境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预测未来生态环境业务的市场前景,以帮助客户拨开政策迷雾,寻找生态环境行业的投资商机。报告在大量的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了生态环境行业今后的发展与投资策略,为生态环境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
如果想要了解更生态环境产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4-2029年生态环境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2024-2029年生态环境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生态环境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生态环境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生态环境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
查看详情
日前深圳市罗湖区出台全市首个医美产业扶持政策日前,深圳市罗湖区出台全市首个医美产业扶持政策——《深圳市罗湖区促...
12月15日,《2023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2023年度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国内游...
锂电池产业发展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正/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
四季度以来,不少跨境电商平台通过举办促销活动、加大流量投入、提升服务水平等方式,进一步赢得包括欧美在内的多国消...
“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材料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是塑造未来我国能源与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新能源新材料是...
今年底全国高铁里程将达4.4万公里前10月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26亿元,同比增长7.23%,其中10月完成637亿元,同...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