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结果页

2024中国废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供需格局分析

  • 黄文玉 2023年12月29日 来源:互联网 国际回收局 公安部 371 17
  • 繁体

废钢,指的是钢铁厂生产过程中不成为产品的钢铁废料(如切边、切头等)以及使用后报废的设备、构件中的钢铁材料,成分为钢的叫废钢;成分为生铁的叫废铁,统称废钢。

废钢,指的是钢铁厂生产过程中不成为产品的钢铁废料(如切边、切头等)以及使用后报废的设备、构件中的钢铁材料,成分为钢的叫废钢;成分为生铁的叫废铁,统称废钢。世界每年产生的废钢总量为3~4亿吨,约占钢总产量的45~50%,其中85~90%用作炼钢原料,10~15%用于铸造、炼铁和再生钢材。

钢铁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钢称为“返回废钢”、“自产废钢”或“循环废钢”。其含碳量一般小于2.0%,硫、磷含量均不大于0.05%。废钢由于其产生的情况不同,而存在各种不同的形状,其性能与产生此种废钢的成材基本相同,但也受到时效有效性、疲劳性等因素的影响,而性能有所降低。普通钢厂自产废钢约为钢产量的15~25%;特殊钢厂达30~50%。

废钢产业链的上游是废钢拆解设备和废钢加工设备生产商,中游的一个环节是废钢回收企业以及拆车厂、拆船厂、家电拆解企业等废钢生产企业,另一个环节是全国两百多家大型废钢加工配送中心以及众多二级小型配送中心,最终这些配送中心把废钢卖给下游钢厂作为最终炼钢的原料。自2012年来,钢铁产能持续过剩,废钢价格震荡走低,钢铁行业景气度持续下滑。2017年以来随着国家去产能政策的推进及钢铁价格上涨,废钢价格随之震荡上升。

中国废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供需格局分析

废钢主要用于长流程转炉中的炼钢添加料或短流程电炉的炼钢主料。国内废钢资源由于受到淘汰年限的限制,所以基本处于废钢资源的贫乏时期,满足不了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钢铁工业主要的铁源为铁矿石。每生产1吨钢,大致需要各种原料(如铁矿石、煤炭、石灰石、耐火材料等)4-5吨,能源折合标准煤(指发热值为7000千卡/公斤的煤)0.7-1.0吨。而利用废钢作原料直接投入炼钢炉进行冶炼,每吨废钢可再炼成近1吨钢,可以省去采矿、选矿、炼焦、炼铁等过程,显然可以节省大量自然资源和能源。

目前在炼钢金属料中,废钢已占总量的35%左右,由铁矿石炼得的生铁占总量的65%左右;因此,废钢的利用,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被称为“第二矿业”。许多国家缺乏铁矿或铁矿品位不断下降,对废钢更为重视。废钢的供销,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市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以废钢作原料的电炉钢产量,有较大的发展,也说明废钢的利用范围日益扩大。由于废钢的大量应用,目前世界生铁产量仅为钢产量的72%。

各种炼钢方法利用废钢的程度是不同的。氧气转炉炼钢一般可用15-25%的废钢,采用预热废钢技术则可用废钢30-40%;平炉炼钢理论上可以100%用废钢,但一般用量为20-60%;电弧炉炼钢几乎全部利用废钢作原料。废铁一般作高炉炼铁或铸铁原料,少量干净废铁也用作炼钢原料。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炼钢原料以生铁为主,以废钢为辅。独立钢厂、特殊钢厂和近年发展起来的小钢厂都以废钢为主要原料。为利用厂内外的废钢,各钢铁厂均设有废钢加工部门,对废钢进行分类,精整和加工成为合格的冶炼原料。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废钢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

根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95亿辆,扣除报废注销量比2020年增加2,350万辆,增长6.32%。2021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3,674万辆,比2020年增加346万辆,增长10.38%;比2019年增加460万,增长14.31%。全国有79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同比增加9个城市。保有量的绝对体量优势将带来未来报废量的增长。2021年报废机动车回收量达297.5万辆,同比增长24.1%,其中汽车回收量达249.3万辆,同比增长20.7%。但总体来看,国内汽车报废率仍然很低,中国市场的汽车报废率及回收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当下国家高度重视环保、碳中和,汽车拆解行业前景被资本看好。近年来,汽车拆解相关企业注册量持续增长,2021年猛增至10,100家,据有关机构预测,2022年汽车拆解相关企业注册量将达12,254家。政策规范趋严、市场竞争加剧推动汽车拆解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也带动上游报废汽车拆解装备行业进一步增长。

《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自2019年6月正式实施,对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工作做出重大政策调整,为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及再制造行业提供了政策保障。2020年,《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落地实施,为2019年出台的新《办法》提供了更为详细的依据。2021年6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四部门于印发《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到2023年,报废汽车规范回收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汽车生产企业为责任主体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模式;报废汽车再生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75%;汽车绿色供应链体系构建完备,汽车可回收利用率达到95%,重点部件的再生原料利用比例不低于5%。

新政策及行业规范引导汽车拆解行业逐步转入市场化,推动回收拆解企业向技术和资本密集方向转变;对企业在安全生产及环保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办法放开了“五大总成”再制造,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盈利能力,鼓励拆解企业提高精细化拆解程度,从而能够更好的利用自主价格引导废旧汽车回流正规拆解企业,实现良性循环;进一步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促进汽车拆解行业、再制造行业持续景气发展。

废钢的破碎处理技术将不易入炉、运送、分选的大尺寸、特殊形状的废钢进行破碎的方法有:气割、落锤、爆破、剪切、切碎机破碎等方法。由于废钢资源不一,堆比密度不均,成分差异很大,反过来对电炉钢的发展有影响。因此对废钢的预处理,可改善钢铁产品的性能和投入产出比。我国废钢铁资源产生的地域分布也不平衡,全国80%以上的废钢铁资源分布在京、津、沪、粤、辽、黑、冀、晋、鲁、鄂、川及江苏这12个工矿企业比较集中、人口比较稠密的省市;其它地区由于地理条件较差、人口较少,生成的废钢资源不足20%。

从中国的废钢消费量的变化情况来看,2020-2022年中国废钢消费量呈现逐年增长,且增速处于较高水平。其中2021年中国废钢消费量达到约2.65亿吨,同比上年增长6.9%。主要是得益于中国钢铁业提高了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多数转炉钢厂都积极增加废钢的使用量。

废钢是当前世界上回收率最高的大宗商品, 是一类重要的可再生资源。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废钢市场规模达到7462.7亿元,同比增速为58.2%,2022年下降至约4858.4亿元,同比减少34.9%。2022年,我国废钢行业可统计的废钢资源供应量约为2.74亿吨。其中,自产废钢0.4亿吨,占废钢供应总量的15%;加工废钢0.6亿吨,占废钢供应总量的23%;折旧废钢1.7亿吨,占废钢供应总量的62%。我国废钢进口波动较大,2020年创下历史新低,为2.7万吨,2021 年再生钢铁原料放开进口,全年累计进口 55.56万吨,2022年进口量小幅增长至55.9万吨。出口方面,我国废钢资源出口较少,2022年废钢出口数量为0.2万吨。

废钢产业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据国际回收局数据,2021年我国废钢比为21.9%。随着“双碳”政策的推动,国内钢铁工业加速转型升级,工信部在《钢铁产业调整政策》中指出,到2025年,我国钢铁企业炼钢废钢比不低于30%。这将带动废钢加工产业快速发展。

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将废钢列为重点再生资源品种,从政策、流通、产业等三个层面给予大力支持。2021年10月,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指出:抓住资源利用源头,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实现再生资源应收尽收。

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4-2029年废钢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中研网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2023年中国防水卷材产业链分析及发展前景

防水卷材是一种可卷曲的片状防水材料。将沥青类或高分子类防水材料浸渍在胎体上,制作成的防水材料产品,以卷材形式提...

焊接材料行业市场机遇深度调研分析2024

焊接材料上游行业主要是钢铁行业、有色金属行业和焊接设备行业等。行业的主要原材料是钢材,且钢材成本在焊材制造成本...

我国水果种植面积超1.9亿亩 水果种植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水果,是指多汁且主要味觉为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实。水果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营养,而且能够促进消化。水果种...

2023年水龙头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发展趋势

水龙头是水阀的通俗称谓,用来控制水流的大小开关,有节水的功效。水龙头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从老式铸铁工艺发展到...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将超日本 首登世界第一 汽车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预计将超过日本,首次成为世界第一。日本汽车工业会12月28日公布的1至11月出口量为399万辆。据中...

机构:明年AI手机出货量预计达6000万部 AI手机是智能手机行业大势所趋

Canalys发布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24年,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中,仅有不到5%为AI手机,但这也意味着AI手机的出货量仍将达...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3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05036522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