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结果页

我国自主研制 全球最大首飞成功 多个首创 航空航天装备市场深度全景调研

  • 李波 2024年1月12日 来源:中研普华集团、央视财经、中研网 1021 65
  • 繁体

(1月11日)13时30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将搭载的云遥一号18~20星3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引力一号商业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

(1月11日)13时30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将搭载的云遥一号18~20星3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引力一号商业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

多项首创,大幅提升我国固体火箭运力

“引力一号”的研制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它的成功首飞,大幅提升了我国固体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也丰富了我国运载火箭型谱。

引力一号火箭高30米,起飞推力600吨,能将4.2吨重的航天器送入距地球5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可满足中低轨卫星批量组网发射和中大型航天器快速响应发射需求。引力一号通过采用首创的全固体捆绑技术,大幅提高了火箭的运载能力。

引力一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总指挥 布向伟:我们的火箭相当于是三级半构型,火箭芯级是串联了三级固体发动机,周围捆绑了4个固体助推器。我们通过现有的成熟动力模块把它组合到一块,这样实现运载能力能达到4吨。

捆绑技术是火箭实现中大型运载能力的必备技术之一。引力一号火箭的周围捆绑了4个助推器,这样可以使火箭的运载能力翻倍,这也是引力一号与国内其他固体运载火箭技术路径不同的一点。除此之外,研制团队还通过优化火箭的飞行时序等手段,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引力一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总指挥 布向伟:起飞的时候只是4个固体发动机助推器点火,火箭芯级其实不点火,然后等到助推快要燃烧结束的时候,火箭芯级再接力。这样主要是为了克服4个固体助推发动机燃烧偏差,来保证箭体的姿态稳定。

布向伟介绍,引力一号还是首个海上发射的捆绑构型运载火箭,扩充了我国中型运载火箭海上机动发射能力,也为后续更大体积和重量的液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和海上回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全固体燃料:推力大 可靠性高

引力一号的推进剂为固体燃料。这种燃料具有什么优势?和液体燃料又有什么区别?

固体火箭使用的燃料是一种叫作“丁羟”的高能火药,与固体火箭相对应的是液体火箭,它们的工作原理都是通过点燃推进剂,产生巨大推力,将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液体发动机具有可控性强、工作时间长等特点,而固体发动机具有结构简单、机动灵活、瞬间推力大等优势。

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固体发动机总设计师 白彦军:引力一号运载火箭采用固体发动机作为主要的飞行动力,数量共7台,主要是由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研制和提供。固体火箭发动机能够有效降低火箭系统的复杂度,同时操作和维护也相对便捷。

固体燃料可以提前装填在火箭中,省去了火箭发射前加注燃料的流程。得益于固体发动机的优势,引力一号是目前唯一一型能够满足24小时内发射的中型运载火箭,火箭发射准备时间短,而且成本低。

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固体发动机总指挥 胡大庆:固体发动机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决定了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是火箭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我国成功发射双曲线一号商业运载火箭

据央视新闻,北京时间2023年12月17日15时00分双曲线一号商业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将搭载的迪迩一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双曲线一号商业运载火箭的第6次飞行。

航空航天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航空航天产业是高端制造业的龙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航空航天产业包括民用和军用产品两类,是学科综合性最强的行业之一,主要产品包括飞机、火箭、卫星等,还包括航空航天运输、储存、保养等各行各业。

航空航天为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航空技术为人类提供了从空中观察自然界的条件。航天技术开启了从太空观测、研究地球和整个宇宙的新时代。

通过航天活动获得的有关地球空间、行星际空间、太阳系和宇宙天体的丰富信息,更新了人类对地球、行星和宇宙的认识,推动了天文学、空间物理学、高能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空间实验室的特殊环境,可以被用于开展许多在地球上无法完成的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新材料和新工艺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工作。

航天领域方面,我国成功实施了嫦娥五号、天问一号、天舟二号等多个重大航天任务,实现了月球采样返回、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等历史性突破,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同时,我国也积极推进商业航天的发展,如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等多家民营企业成功发射运载火箭和卫星,为我国航天产业的多元化和市场化提供了新的动力。

目前我国航空航天行业处于成长期阶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基本建成了中国的航空航天工业体系,航空航天工业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航空航天装备行业分析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3-2028年中国航空航天装备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统计分析显示:

航天装备,是各类各型航天器及其重大装备的总称。航天装备包括并不限于空间、星际飞行的运载火箭、载人飞船、货运飞船、航天飞机、运载器、天地往返系统、空间站、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和火箭发动机等重大装备。

航空装备产业链上游为设计研发与原材料供应,原材料主要分为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两类;中游为航空装备的生产制造过程,包括航空发动机、机体、机载设备及系统、航空装备整机制造;下游为维修机配套环节。

航空装备制造业作为国防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工业技术能力的集大成者,其发展水平整体反映了一国技术、经济、国防和现代工业的综合实力。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科研、试验、生产相配套,具备研制生产当代航空装备能力的高科技工业体系。

航空装备制造是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主要分为航空部件制造和航空装备整机制造。航空部件制造又可细分为机体、发动机和机载设备三大部分。

其中,机体作为航空装备的骨架,发动机则是其动力之源,而机载设备则负责在飞行中的信息处理、传递和控制。这些部件共同构成了航空装备的完整体系,涵盖了军用和民用两大市场。

航天装备主要是指运载火箭,卫星、飞船、深空探测器等空间飞行器,以及相关地面设备等。航天装备水平是代表一国航天能力的核心标志,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2025年,建成高效、安全、适用性强的航天运输体系,布局合理、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形成长期稳定高效的空间应用服务体系,具备行星际探测能力,空间信息应用自主保障率达到80%,产业化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进入21世纪,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了“世界工厂”。这一地位的确立,得益于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长期技术积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航空产业也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国产C919的成功试飞,标志着中国航空装备制造业已经真正跻身于国际尖端领域,展现了中国航空产业的强大实力和无限潜力。

从国产化进程来看,我国航空航天行业在原材料、零部件、发动机、设备系统等方面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但仍存在一定的技术和质量差距。原材料方面,我国在碳纤维、高温合金等关键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上取得了突破,但仍依赖进口的比例较高,且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零部件方面,我国在机身结构件、扰流板、方向舵等部件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上不断提升,但在减震器、轮胎等部件的技术水平上仍有待提高。发动机方面,我国在军用航发领域已实现了部分型号的国产化替代,在民用航发领域也有望实现部分型号的国产化配套,但与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设备系统方面,我国在军用机载设备及系统领域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在民用机载设备及系统领域也在逐步提升自主化水平,但在航空电子、飞行控制等关键领域仍存在技术瓶颈。

总之,航空装备行业是一个高度复杂、技术密集的行业,它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方面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从飞机到航空发动机,再到航空机载系统与设备,每一个领域都代表了技术的前沿和创新的高峰,共同构成了这一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航空装备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将在全球航空装备市场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未来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和投资机会在哪?欲了解更多关于行业具体详情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报告《2023-2028年中国航空航天装备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中研网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2024年工程一体机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

工程一体机是一种集成了复印、打印、扫描等多种功能的办公设备,适用于工程图纸、大型文档的处理。这类设备通常具有较...

上海 三十二条 出炉 利好两万亿行业 股权投资行业市场前瞻

上海股权投资行业又迎“政策活水”!1月1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上海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

2024精密仪器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及趋势预测

在当代科技和工业领域,高水平的精密测量技术和精密仪器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科学研究和整体工业领先程度的重要指标,...

2024疫苗产业现状调研:疫苗成为医药行业的新增长点

疫苗是指用各类病原微生物制作的用于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其中用细菌或螺旋体制作的疫苗亦称为菌苗。疫苗分为活疫苗和...

多种旅游新业态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科技旅游行业未来市场发展如何?

2024年元旦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35亿人次,同比增长155.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97.3亿元,同比增长200.7%;旅游市场2...

陶艺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

陶艺,广泛来说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3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05036522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