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结果页

2023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前景预测

“十四五”期间,有色金属产业结构、用能结构明显优化,低碳工艺研发应用取得重要进展,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到24%以上;“十五五”期间,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再生金属是以废旧金属制品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金属废料为原料炼制而成的金属及其合金。早在铜器时代就使用再生金属,即将废旧金属器物回炉重熔。

2023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前景预测

2022年,中国多部门联合印发的《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中提出,“十四五”期间,有色金属产业结构、用能结构明显优化,低碳工艺研发应用取得重要进展,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到24%以上;“十五五”期间,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以再生铝为例,按照目前的能源结构,再生铝碳排放强度仅为原铝的5%,意味着每增加1吨再生铝的利用,减少1吨原铝生产,可以降碳95%,社会效益显著。“当前,美国、日本及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再生铝产量已普遍超过原铝产量,而中国再生铝产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发展空间巨大。”

再生有色金属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国家大力发展再生铅产业,2021年铅原料的对外依存度降至14%,远低于铜(83%)、铝(60%)、锌(44%)、锰(96%)等其他有色金属。此外,与原生铅生产相比,每吨再生铅可节省标煤659公斤,节水235立方米,减少固废排放量128吨、二氧化硫排放量0.03吨。因此,再生铅产业不仅保障了国家战略资源安全,还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中国应探索组建再生有色金属资源公司,通过与下游产业链、政府共同建立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加快构建区域再生金属循环回收和综合利用体系。同时,加快研究和解决掣肘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节能环保、高效回收、循环利用等问题,推进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数据,每吨再生铅的生产较原生铅的生产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94吨。2022年,我国再生铅产量为285万吨,以此测算,再生比原生生产全年可降碳553万吨。

虽然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污染物排放远低于原生金属产业,但国内大部分省份仍将再生有色金属项目当做高耗能、高排放项目,限制再生有色金属项目的新建、改建、扩建。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7年中国再生金属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再生铝政策端持续发力

目前国内电解铝产能接近天花板,再生铝成为原料新选择。中国目前电解铝产能 天花板为 4500 万吨,已建成电解铝产能 4450 万吨,电解铝产能无继续增长空间,将 来新增用铝缺口或将依靠再生铝来满足。

再生铝政策端持续发力。铝行业属于资源再生和循环经济范畴,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 个政策性文件,大力支持循环经济、再生金属行业的发展,预计到 2025 年,中国再 生铝行业年产量达到 1150 万吨。

铝具有较高的回收价值。再生铝是以废铝为原料,经过加工形成的铝合金产品。 铝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损耗折旧程度相对较低,具有较高的再生 利用价值。 再生铝相较于电解铝具备明显的环保优势。目前中国力争在 2030 年实现碳达峰 目标,国家约束电解铝新增产能,同时鼓励发展再生金属产业。与电解铝相比,再生 铝在碳排放以及水电资源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与生产等量的原铝相比,生产 1 吨再生铝相当于节约 3.4 吨标准煤,节水 14 立方米,减少固体废物排放 20 吨;在碳 排放方面,单吨电解铝生产带来的碳排放约为 11.2 吨,而同样工艺的再生铝仅为 0.23 吨,是电解铝生产带来碳排放的 2.1%。

中国再生铝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全球铝消费的 20%以上来自于废铝回收。1886 年至今,全球生产并蓄积的铝已超 过 13 亿吨,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渐匮乏以及各国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再生铝成为 铝加工的重要原料来源。2021年全球再生铝消费量1,820万吨,占全球铝消费的21%, 2011-2021 年再生铝消费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2.9%。

中国再生铝行业起步晚但发展迅速。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统 计,中国再生铝产能已经突破 1,200 万吨/年,2021 年产量达到 800 万吨,产能和产 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011-2020 年中国再生铝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9.6%,比同期国 外增速高 7 个百分点,中国产量在全球总量中国的占比从 2010 年的 33.3%提高到 2021 年的 44.0%。同时,中国再生铝占铝产量比重为 20%,相比美国 80%以上、日本接近 100%,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2022 年中国铝材产量 5383 万吨,并保持稳定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2 年 中国铝材产量 5383 万吨,同比增长 1.3%。2018 年,受供给侧改革、国际贸易摩擦、 环保等因素影响,中国铝材产量出现了 10 年来首次下降,但迅速调整过来,并从 2019 年开始保持稳定增长。 2022 年铝加工行业综合 PMI 低于过去四年。尽管受益于包装铝箔、汽车轻量化、 新能源领域的需求量增加,铝板带箔订单获得明显好转,但受累于整体铝材下游需求 不足,2022 年铝加工行业综合 PMI 处于较低水平,随着经济的复苏,期待行业综合 PMI 回暖上升。

全国废钢市场窄幅震荡运行

上周全国废钢市场窄幅震荡运行,下半周出现较明显下跌趋势,周末则有所回稳。下半周江苏沙钢废钢采购价格下调50元/吨,主要由于上周整体废钢到货明显转好,顺势压价收货,同时随着到货转好,废钢消耗也有所提升。

从目前国内整体的废钢需求仍保持在高位消耗阶段,长、短流程均保持积极生产采购,为价格稳定提供有力支撑。当前全国各主流加工场地库存数据反映,整体出货量增加,社会库存下降明显,供货商积极采购原料同时生产效率明显提升。

废钢上下游资源流转效率有所增强,废钢供应短期增加的同时迅速供应至终端,当前仍能维持供需平衡状态,导致行情呈现窄幅波动运行。预计“金三银四”期间,废钢品种仍能保持高位运行状态,供应随着天气转暖及经济复苏仍有望增加,需求短期也无明显衰弱迹象,废钢价格仍能保持区间内稳定运行。

钢厂方面:截止3月15日,87家独立电弧炉钢厂,平均开工率为78.26%,周环比上升3.42%,月环比上升17.29%;产能利用率为66.17%,周环比上升2.82%,月环比上升17.83%。40家独立电弧炉建筑钢材钢厂平均成本为4334元/吨,周环比上升28元/吨;平均利润82元/吨,周环比上升25元/吨。目前钢厂利润尚可,电炉厂积极生产,后期提升空间有限,短期废钢需求保持高位阶段。

市场方面:截止3月16日,Mysteel调研1-9批次中的584家废钢铁加工准入企业,其中废钢加工准入企业社会库存(除钢厂废钢公司外)未加工原料40.09万吨,已加工成品96.42万吨,合计136.51万吨,较上周降1.23%。周度加工量增至84.36万吨,较上周增加15.22%。

数据反映目前供货商积极采购、生产,同时保持快进快出操作,库存没有明显积累甚至出现小幅下降。经历3月窄幅震荡行情后,供货商盼涨情绪渐消,恐跌情绪漫起,囤货操作减少,适度控制库存,说明供应虽有增加,但不至于供大于求,对资源供应的增量及持续性,仍不可盲目乐观。

《2023-2027年中国再生金属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中研网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ChatGPT赋能于跨境电商服务商 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市场模式调查

2023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会(简称“跨交会”)在福州落幕,达成意向成交金额超40亿美元。3月21日,互联网电商板块表现活C...

2023精油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分析

精油是从植物的花、叶、茎、根或果实中,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挤压法、冷浸法或溶剂提取法提炼萃取的挥发性芳香物质。精...

奶油行业供需趋势及发展现状分析2023

奶油是指乳经离心分离后得到稀奶油,经成熟、搅拌、压炼而制成的乳制品。奶油是以乳脂肪为主要成分,营养丰富,可直接...

2023计算机视觉市场调研及未来前景分析报告

一、计算机视觉的概念计算机视觉是使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对生物视觉的一种模拟。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采集的图片或视...

2023中国电脑整机行业深度调研

电脑整机行业发展前景如何?计算机俗称电脑,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C...

2023大宗商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美国最牛对冲基金Citadel的大宗商品主管Sebastian Barrack对此表示,预计在最近的银行业危机后,信贷环境将收紧。但3...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2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05036522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