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结果页

2022年汽车保险税率以及行业问题和对策分析

新能源汽车与数据、传感器、软件应用等有较高关联度,目前,针对该领域的风险并未被完全覆盖,因此,险企还可以创新发展网络安全保险等责任保险。

一、车险费率改革进程

改革实施后,消费者有望迎来诸多“大礼包”。根据《指导意见》,交强险总责任限额从12.2万元提高到20万元。其中,死亡伤残赔偿限额从11万元提高到18万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从1万元提高到1.8万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维持0.2万元不变。无责任赔偿限额按照相同比例进行调整。其中,死亡伤残赔偿限额从1.1万元提高到1.8万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从1000元提高到1800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维持100元不变。

商车险方面,保险责任更加全面、产品更为丰富、价格更加科学合理。《指导意见》指出,支持行业将示范产品商业三责险责任限额从5万至500万元提升到10万至1000万元。

2020年9月3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9月19日开始实施。此次改革是涉及交强险和商车险的一揽子改革。分析人士称,改革实施后,消费者将会真切感受到改革红利,如交强险责任限额大幅提升、商车险保险责任更加全面、产品更加丰富、价格更加科学合理等。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指出,预计改革实施后,短期内对消费者可做到“三个基本”,即“价格基本上只降不升,保障基本上只增不减,服务基本上只优不差”。

加大车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风险为基础的车险条款费率形成机制。优化条款责任,理顺价格成本结构,科学厘定基准费率,引导市场费率更加合理,促进各险种各车型各区域车险价格与风险更加匹配。

新的机动车示范产品的车损险主险保险责任增加了机动车全车盗抢、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玻璃单独破碎、自燃、发动机涉水等保险责任,删除了事故责任免赔率、无法找到第三方免赔率等免赔约定,删除了实践中容易引发理赔争议的免责条款,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的车险保障服务。增加了驾乘人员意外险产品,包括代送检、道路救援、代驾服务、安全检测等内容的车险增值服务特约条款,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规范和丰富的车险产品及服务。

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主要目标,具体包括:市场化条款费率形成机制建立、保障责任优化、产品服务丰富、附加费用合理、市场体系健全、市场竞争有序、经营效益提升、车险高质量发展等。短期内将“降价、增保、提质”作为阶段性目标。

消费者将真真切切感受到以下改革红利:一是交强险责任限额大幅提升。有责总责任限额从12.2万元提高到20万元,其中死亡伤残赔偿限额从11万元提高到18万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从1万元提高到1.8万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维持0.2万元不变;无责任赔偿限额按照相同比例进行调整,其中死亡伤残赔偿限额从1.1万元提高到1.8万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从1000元提高到1800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维持100元不变。

图表:2019-2022年汽车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数据来源:中研普华研究院

根据中研研究院《2023-2028年汽车后市场行业市场发展环境与投资趋势分析报告》分析得知,在“法定”三责险的带动下,商业车险随之崛起,公车、拖拉机、私家车逐步成为车险保费增长的主要驱动,2022年汽车保险市场规模达到2931亿元,同比增长14.17%。

二、汽车保险市场面临的问题

新能源车不同于燃油车的产品特点、市场特点、销售和服务模式等,都使得新能源汽车保险的经营需要持续创新,经营集约化、线上化的趋势将十分明显。

新能源车赔付率比较高,要想做好风险管控,必须积极深挖车险的定价因子,例如新能源汽车带来的里程数据、驾驶行为的车联网数据,都可能成为精算定价的风险因子。

同时,在新能源车企和保险公司“总对总”的合作模式下,不少新能源车厂家提出风险模型也要总对总,为其量身定制新能源车专有的精算模型。

未来新能源车汽车保险定价模型一定由三个方面组成:事前风险分级、事中风险交互以及危险行为管控。新能源汽车保险与保险科技的融合,与新保险数据、科技数据的融合是未来新能源汽车保险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很多保险公司的理赔员权利都比较大,可以进行保险费用的收取,还可以推荐用户去哪个修理店进行理赔,很多客户都是听理赔员的,不会估计到太多的东西,所以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理赔员会和一些修理店勾结起来,把价格抬高,但是给出的汽车零件却是次品,再加上很多车主自己对汽车知识的不了解,理赔员说多少就是多少,反正都是保险的,同样是3000块的零件,其实东西已经不是原厂的了,这样不仅仅欺骗了车主,同时也欺骗了保险公司,一旦收到投诉,很难从源头上去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保险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与数据、传感器、软件应用等有较高关联度,目前,针对该领域的风险并未被完全覆盖,因此,险企还可以创新发展网络安全保险等责任保险。

值得关注的是,不同于传统燃油车产销分离的模式,新能源车以直销模式为主。这一产销模式的变化重塑了汽车厂家、汽车、消费者的关系,厂家打通了产品制造、汽车售后服务、金融服务等多个环节,厂家直面消费者,好的服务将提高用户黏性。新能源车的直销模式意味着汽车厂家和保险公司“总对总”经营车险的模式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保险主要的经营模式,但能否抓住这次变革性的机会取决于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

应着重研究三个方面,一是车险经营模式的集约化,以匹配造车新势力集约化的销售服务体系;二是车险业务的高度线上化,以匹配造车新势力的汽车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客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高度线上化;三是车险产品的标准化。

三、汽车保险市场发展对策

(一)车险综合改革实质性影响显现,挑战和机会并存

车险综合改革对车险业务产生的实质性影响正在逐渐显现。长期以来,车险业务同质化情况严重,保费规模和承保利润主要受企业渠道控制力、品牌影响力、线下服务网络、定价能力及风控管理能力等因素影响。

车险综合改革后,市场竞争加剧,马太效应进一步凸显。面对车险综合改革带来的挑战,财险公司应谋求业务转型。车险综合改革使保险公司的车险赔付率上升幅度高于车险费用率下降的幅度,最终导致车险综合成本率上升,盈利空间再度受到挤压。

但财险公司出于自身市场份额等因素的考虑仍可筛选有边际贡献的业务,即通过扩大保费规模获得更多现金流来增加投资收益的同时也能通过规模的增加摊薄财险公司整体的固定成本。

随着车险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车险业务可承保的面在不断拓宽,一些新业务类型突破保费价格的限制成规模地产生,如电动车业务:一些原来在商业险限额上投保趋于保守的业务,投保率提升或限额增加:从而催生了新的车险业务增量市场。这些增量市场潜在的车险市场都将是经营车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未来争夺的市场。

总之,车险市场伴随着这次车险综合改革的大流,保险公司既面临挑战,又满存机遇。在错综复杂的车险市场中,财险公司只有不断转换经营思路、更新经营策略,科学利用精算数据才能在改革后车险保费大幅下降、赔付率迅速拉升、盈利空间再度压缩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

(二)紧抓非车险发展的机遇,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

非车险业务的经营需要更强的专业能力支撑,除了承保理赔能力,还考验着保险公司对所涉行业的深度了解。保险公司需逐步成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风险管理的专家顾问,中小公司转型非车险业务,首先要注意自身能力建设,不能再盲目跟风。

因此,在财险公司向非车险领域转型过程中,需要险企具备更高水平的精算定价能力、风控能力以及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磨练出经营非车险业务的“金刚钻”。

在政策鼓励、技术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完善、汽车增换购需求提升等因素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汽车产业加速变革,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带动新能源车险需求释放。

新能源车险市场也成为各家产险公司的必争之地,2021年12月27日,上海保险交易所正式上线新能源车险交易平台,并首批挂牌12家财险公司的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产品,为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产品落地服务提供支持,首批公司预计覆盖市场份额超九成。

因此,新能源汽车专属车险的推出,短期将主要利好一线城市车险,后续可能推出的专属费率将利好深耕一线城市、大量承保新能源汽车的险企。汽车保险属于一个相对年轻的险种,这是由于汽车保险是伴随着汽车的出现和普及而产生和发展的。在汽车保险的初期是以汽车的第三者责任险为主险的,并逐步扩展到车身的碰撞损失等风险。

中研网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有机农产品产业基地发展优劣势

欲了解更多有机农产品基地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有机农产品基地8...

有机农产品基地行业投资热点与风险防范

欲了解更多有机农产品基地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有机农产品基地1...

2022年养老项目的业务基础以及政策支持

国务院曾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即养老服务供给不...

Tech-Finger:游戏产业迈向Web3.0的先驱

随着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的飞速发展,游戏产业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在这个变革的浪潮中,Tech-Finger以其先进W...

2022年汽车保险行业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中国汽车保险产业链结构参与主体众多,除了供给端的产险公司和需求端的车险用户外,还包括渠道端、监管端、风控端、服...

数字建筑行业分析2022年

欲了解更多数字化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1-2026年中国数字化建筑行业市场4...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3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05036522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