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结果页

突破国外封锁 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 成功开始量产

  • 李波 2023年7月24日 来源:中研普华集团、央视财经、中研网 776 47
  • 繁体

核磁共振仪器被誉为“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对于心脑血管、神经和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影像诊断有重大意义,但这项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不久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开始量产。

核磁共振仪器被誉为“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对于心脑血管、神经和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影像诊断有重大意义,但这项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不久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开始量产。

将核磁共振仪器搬上生产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其中不光要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还有如何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他们是怎么缩短实验室和生产线之间的距离的呢?

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产线上生产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经过一系列复杂精密的程序之后,它将出现在医院的检查室里。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技师张辉说:“它的图像质量一点都不逊色于国际先进的核磁共振仪器生产厂家,价格也已经比以前大大地降低了,我们医院的医疗检查费相对于以前也在逐步地降低,这对于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来说,看病的时候花费就会更少了。”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里,这台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正在工作。仪器工作的情况,实时传输到15公里外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在分辨率不是很高的核磁共振机器做出来的情况,看不出来具体的病灶在哪里。但是在这个分辨率很高的核磁共振提供的影像上就明显地看出,这里可能是一个肿瘤的所在位置。

据了解,这款仪器可以获得人体的全身影像,不仅分辨率更高,还加速了成像速度。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李烨表示:“以前我们核磁共振就像拍照片一样,是一张一张的,你一动照片就糊了。我们现在有了快速成像技术之后,组织动也不怕,我们可以看到它动的过程。”

不仅仅是在核磁共振的影像诊断装备上有重大突破,眼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已经研发出可以为肝脏和乳腺疾病提供早期筛查的无创超声弹性成像技术;

研发的为帕金森、癫痫、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治疗的超声神经调控重大仪器也开始进行临床试验。

产业需要什么他们就研究什么

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这些正在进行的研究上可以看出来,最前沿的合成生物、脑科学、海洋科技等都是他们的课题。研究院负责人表示,所有这些课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面向产业需求。

据了解,2022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各类研究项目经费超过33亿元,其中只有17%是政府拨付的固定经费,83%的经费都需要依靠与产业合作等多种方式获得。这也就是说,科研项目从立项之初,就要和产业需求牢牢绑定。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表示:“它是以重大需求导向,特别是以产业的核心技术需求导向,产业里的‘卡脖子’问题、急需破解的问题,作为研发的一个导向。”

李烨表示:“以前的科研合作一般就是科研单位做了原理的验证,然后就交给企业,企业再去变成产品。

那我们这个从最开始的包括立项、提出问题、提出技术路线,到最后的实现,到变成产品的全链条,我们都有深度参与。”

随着合作的深入,企业带来的市场反馈也让研发机构有了新的突破。第一批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合作开发单位之一就是联影医疗,仪器上市不久,公司就为科研团队带来了临床反馈。

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强说:“联影提出了针对临床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市场上碰到的挑战,把这些问题总结出来,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利用他们比较雄厚的研发实力来一起攻关。”

市场的痛点,成了研发单位首要的攻克目标。最新一代的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已经完全达到了医院提出的图像质量要求。

郑海荣表示,团队的核心就是要围绕这些痛点里的技术进行攻关,解决了这一揽子的快速成像的软件和硬件、电子学(问题),形成了100多个发明专利。这样转化效率就非常高,是精准地提炼问题、攻关。

郑海荣说,这些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研发机构和产业融合方面探索的案例还有很多。

这座楼叫作“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这是一个“楼上楼下”的创新综合体,楼上是研究院,楼下是企业,楼上的“科学家”随时可以下楼找到“企业家”,一起商量产品转化。

而这个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成立刚刚三年,就已经促成多家医疗机构和研发单位融合,实现10多个重大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

政府+市场助推科研成果转化

据了解,深圳南山区把他们的创新方式总结为“蝴蝶模式”,就是科研单位和产业构成了蝴蝶的身体,但想要蝴蝶翩翩起舞,还要依靠两只翅膀——也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助推。

深圳南山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张旭表示,帮助科研成果转化一直是他们工作的重心,为了搭建好科研机构和企业沟通的桥梁,他们最近还特地在南山云科技大厦拿出了5层楼2万平方米的空间,免费提供给帮助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利用市场的力量连接起科研机构和企业。

张旭说:“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可以说是我们区里实行科技成果产业化非常好的一个典范。不断地帮助它对接区内各种企业的资源,来架好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

有了链接,还得有资金支持。采访期间,科创局的郑培松正在和小组成员谈论如何为区里的企业申请最新的资金扶持。

帮助企业申请政府的扶持资金还仅仅是郑培松工作的一部分,为了让企业拥有更多的资金支持,他们还得联络起区里的金融资源。

“我们引入一些非常丰富的科技金融资源,不是更关注它的收益率,(而是)更关注早期项目的成长性,实现这种投早投小投科技的理念。”张旭表示。

金融资金的支持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提供了保障,张旭最新的工作计划将这些对创新成果转化至关重要的要素都集中在同一个空间里,共同发力,赋能高质量创新发展。

张旭表示:“南山区现在已经有超过4500家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了6.57%。我们也会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渠道,面向全球来引进国际的高端人才,提供更强的人才支撑动力。”

楼上实验室楼下创业公司破除“孤岛现象”

科技成果转化不够顺畅的问题长期困扰产业发展,如何破除障碍,真正实现创新成果引领产业升级?

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楼上是实验室,楼下就是多家创业公司。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就像邻居家一样,你推门就可以进去,可以见面,可以说话啊,还不需要通过中间的中介的机构,这不是直接它就转化了嘛,最重要的是产研的融合没有隔阂。”

未来,在整个产研融合的实践当中应该注意什么?

郭万达表示:“你就得有原创,你得有零到一。你没有原创,你如何去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呢?”

当科研机构和市场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了之后,会不会出现科研机构只去攻克市场的一些效益高的产品?

“那当然可能会出现这种倾向,这就取决于科研机构是什么科研的机构,一点不注重长远、基础研究不重视,研发完以后就没下一单了。

这个新型研发机构就是由政府、大学、产业界共同去发起的研发机构,有一些科研机构本身的各种资源的集聚。这个时候,既要有基础研究,又面向产业界。

我觉得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也是避免完全就是利润,也要避免完全政府去干预,所以它一定会形成这么一个机制。”郭万达表示。

我国高端医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是我国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由于无法掌握核心部件和技术,国产磁共振设备主要占据中低端市场,高端影像设备国产化率不足5%,3.0T磁共振更是100%依靠进口。由于进口设备价格昂贵,我国百万人口磁共振产品拥有量不足美日等国1/10。

核磁共振设备行业现状分析

作为“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磁共振设备是心脑血管、神经和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影像诊断的利器,而高场强磁共振不仅能让临床诊断更精准,还能为脑科学等前沿科技提供精细的结构和功能成像,是必不可少的科学仪器。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在1933年由美国物理学家伊西多·艾萨克·拉比首次实验成功。自7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

核磁共振设备MRI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

据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核磁共振设备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分析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的医学成像技术,它通过检测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的信号来获取图像。

核磁共振仪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脉冲来激发和探测氢原子的信号,人体组织中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组成的,因此核磁共振仪可以提供有关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详细信息。

针对国产核磁共振仪,同样也具备较为优秀的特点以及功能,比如强大的磁场、多种成像模式、快速成像技术、先进的图像处理以及分析功能,最重要的一点是其安全性。

从型号来看,从MRI的型号保有量来看,国内MRI存量市场主要型号为1.5T为主,份额高达54%,而3.0T的因产品价格高且采购需经政府批准,保有率相对较低,只有15%,剩余的低端型号(1.0T及以下)合计占比约31%。

低端磁共振设备,一般为0.5T以下永磁型磁共振,有运营成本低、磁体开放度好,价格“亲民”等优点。但其影像质量、序列、临床应用等与超导磁共振有一定的差距。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及分级诊疗的推进,永磁型MRI将主要服务于基层医疗机构,凭借其运营成本低、磁体开放度好的优势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初诊的临床检查需求。

永磁型MR设备作为基础检查设备,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国内厂家生产的超导型MR以1.5T为主,在国家支持性政策的驱动下,我国MR设备企业加速创新,在核心部件的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渐打破跨国公司的市场垄断格局。东软医疗等多家本土企业已自主研发1.5T MR设备,开始加快此类产品的进口替代进程。

发展前景

目前,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的不少关键技术仍被国外知名品牌垄断,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和国外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国外大型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制造商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人才集中,在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的研发上拥有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具有资金优势和品牌优势,将会给中国本土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企业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

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市场,市场行业整体呈现出垄断竞争的格局,GE医疗集团与西门子是绝对的领先者,这些外资企业实力雄厚,技术起步早,品牌影响力大,但产品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

目前该类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在中国大型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市场份额仍处于主导地位。

随着我国核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自主研发生产出的设备已经能够满足国内医疗机构的需求。

相比之下,欧美进口设备的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且采购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和时间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医疗机构更愿意选择使用具有价格优势的自主生产设备,从而减少医疗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核磁共振设备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核磁共振设备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核磁共振设备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欲了解更多关于核磁共振设备行业的市场数据及未来行业投资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核磁共振设备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中研网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墨西哥汽车业投资热会影响中国吗 中国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墨西哥汽车业投资热会影响中国吗近段时间以来,墨西哥出现一股汽车业投资热潮,来自美国、中国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

教育部中消协提示不盲目安排学生参加培训 中国培训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教育部、中国消费者协会提示:不盲目参加培训 让孩子们拥有健康快乐的暑假教育部和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学生家长:...

工信部:加速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 推动下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化工新材料发展前景广阔

工信部:加速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 推动下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加速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推动下游产业...

阿里发布2023财年年报 预计2023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分析

阿里2023财年营收8686.87亿元 同比增长2%据媒体报道称,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3财年年报。年报显示,阿里巴巴营收为86...

国家医保局公布《谈判药品续约规则》 2023年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方案有哪些亮点?

国家医保局公布《谈判药品续约规则》国家医保局公布《谈判药品续约规则》:对达到8年的谈判药纳入常规目录管理;对未8...

特斯拉FSD限时转移政策上线 智能驾驶加速渗透

7月22日,特斯拉官网宣布FSD(完全自动驾驶)限时转移政策上线,9月30日(含)前下订特斯拉S3XY全系车型,并于7月21日...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3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05036522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