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结果页

2023智能电网行业规模整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我国智能电网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476.1亿元增至2022年的979.4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5.7%,年均智能电网投资额在500亿元至700亿元之间。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年中国智能电网市场规模将达1077.2亿元。

全球电力能源变革大趋势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必要性更加凸显;国内电网投资持续保持高景气、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都将推动电力行业发展,虚拟电厂、电力AI则有望成为电力信息化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2023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方案

电力信息化是指应用通信、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传感等信息技术,结合企业管理理念,驱动电力工业旧传统工业向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型工业转变,为电力企业生产稳定运行和提升管理水平提供支撑和引领变革的过程。

长期以来,传统的电网建设主要集中在供给侧,电力系统存在“重发、轻供、不管用”的问题。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对于推进能源转型、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改善用户体验及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月初,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这是我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顶层设计文件,相关建设进入全面启动和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近年来,我国智能电网行业规模整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智能电网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476.1亿元增至2022年的979.4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5.7%,年均智能电网投资额在500亿元至700亿元之间。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年中国智能电网市场规模将达1077.2亿元。

受益于重大项目建设提速,近期有2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中标国家电网及南方电网项目。“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投资总额将达到2.23万亿元。根据《南方电网“十四五”电网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南方电网建设将规划投资约6700亿元。两网合计投资近3万亿元。

全球电力能源变革大趋势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必要性更加凸显;国内电网投资持续保持高景气、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都将推动电力行业发展,虚拟电厂、电力AI则有望成为电力IT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新型电力系统中,由于风电光伏的发电高峰与用户用电高峰不匹配,新能源发电容易对电网造成巨大的冲击。虚拟电厂是电网调峰调频的有效途径,是满足尖峰负荷的重要手段,随着用电负荷特性持续恶化,电网负荷尖峰短而高。据中商情报网预测,至2025年中国虚拟电厂最大负荷将达16.3亿千瓦,到2030年最大负荷达18.9亿千瓦。

据国家电网测算,假设电力系统需要满足5%峰值负荷,在投资火电厂的情形下,需要投资4000亿元才能实现;而通过虚拟电厂削峰填谷的情形下,只需要500-600亿元,总投资额是火电厂的1/8-1/7,具有较高性价比。

华为盘古、阿里通义千问等大模型都将电力作为重点的细分垂直领域。其中华为盘古CV大模型将电力作为重点领域之一,在无人机智能电力巡检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模型开发维护成本降低90%; 4月26日阿里云宣布启动“通义千问伙伴计划”,优先为千问伙伴提供大模型领域的技术、服务与产品支持,首批将推动“通义千问”大模型在电力等7个不同行业的落地应用,共同打造产业生态;百度和国网研发了国网-百度·文心大模型,基于通用文心大模型,在海量数据中挖掘了电力行业数据,引入电力业务积累的样本数据和特有知识,并且在训练中结合双方在预训练算法和电力领域业务与算法的经验,设计电预训练任务,让文心大模型深入学习电力专业知识。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电力信息化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我国电力系统发展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22年底,我国各类电源总装机规模25.6亿千瓦,西电东送规模达到约3亿千瓦。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8.6万亿千瓦时。同时,电力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加速。截至2022年底,非化石能源装机规模达12.7亿千瓦,占总装机的49%,超过煤电装机规模。2022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量1.2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4%,分别比2010年和2015年提升13个、1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在“双碳”目标下,电力行业仍面临不少挑战。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杜忠明认为,在电源侧,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对于系统调节能力提出更高需求,新能源尚未形成可靠替代,且大多不能为电力系统提供转动惯量。在电网侧,大型新能源基地开发外送对输电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双高”电力系统对调度运行技术升级提出迫切需求,配网层面亟须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交易灵活性和供电形式多样性。在用户侧,负荷尖峰特性日益显著,负荷侧灵活调节能力尚未充分挖掘,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业态新模式需要积极培育。

对此,《蓝皮书》提出制定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路径,即加速转型期(当前至2030年)、总体形成期(2030年至2045年)、巩固完善期(2045年至2060年),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加速转型期,推动各产业用能形式向低碳化发展,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新能源开发实现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引导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

6月中旬以来,多地出现高温天气,用电负荷持续走高,近期最大负荷已突破9亿千瓦。国家能源局预计,今年全国最大负荷将突破13.6亿千瓦,电网保供压力突增。增强电网供电能力是保障电力供应的重要措施之一。今年以来,我国电网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多个重大电网工程建成投运。

2023年电网工程建设投资规模

据中电联数据,1至5月全国电网工程完成投资1400亿元,同比增长10.8%。从月度数据来看,电网投资从3月起出现加速势头。3月、4月和5月,电网投资分别达349亿元、316亿元和41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3%、16.2%和12.4%。

近期,多个迎峰度夏重点电网工程建成投运。6月28日,北京东100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投运;6月30日,四川成都西500千伏变电站220千伏配套工程成功送电,标志着今年四川电网15项迎峰度夏重点工程全部建成投运。

国务院国资委近日召开会议,要求中央企业加大电力项目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综合保供能力。

2023年,国家电网计划再开工建设5座抽水蓄能电站,投运4座抽水蓄能电站,届时该公司运行的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将达到3800万千瓦,是三峡总装机的1.6倍。

国家电网公司此前在刊文中披露,2022年,全年电网投资5094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超过1万亿元,充分发挥电网基础支撑和投资拉动作用。这高于辛保安在2022年初国网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电网投资计划。据澎湃新闻了解,这也是国家电网年度电网投资额首次突破5000亿大关。2023年,这一数字还将刷新纪录。

“十三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的电网投资额约2.4万亿元。细分来看,其电网投资一度呈现出趋稳下降态势,2016年-2019年该公司电网投资金额分别为4964.1亿元、4853.6亿元、4889.4亿元、4473亿元。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前,国家电网公司2020年的电网投资计划继续下滑,一度引发市场对电网投资或趋向萎靡的担忧。但在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趋于缓和、全面复工复产后,特高压工程、抽水蓄能等项目在2020年“六稳”背景下率先大规模重启,国家电网公司的年度电网投资计划从2020年年初的4080亿元调增至4500亿元。

《2023-2028年中国电力信息化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中研网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彩妆行业市场规模市场机遇分析2024

化妆就是通过正确运用色彩,采用合科规则的化妆步骤和化妆技巧,对面部五官及其他部位进行预想的渲染、描画和修饰,以...

肉兔养殖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分析2024

肉兔,兔类的一种。肉兔品种很多按体型大致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体重5千克以上为大型兔;3~5千克为中型兔;3千...

新零售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到2025年中国新零售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零售的概念...

护肤品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未来精准护肤的需求场景将进一步走向细分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对自身肌肤健康和肌肤护理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护肤理念的不断成熟,消费者越来...

2023理财产品行业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随着国有大行再次官宣降低存款利率,门槛低至1元起投的零钱理财产品在近期重回大众视野, 获得关注。而不少银行的零5...

黑枸杞市场情况分析:未来黑枸杞种植将趋向规模化、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延伸等方向发展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天然食品和药材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黑枸杞种植市场呈现出广...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3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05036522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