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结果页

2023年中国氢能源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低碳能源的发展成为了各国的共同追求,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与应用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氢能源,作为一种清洁且低碳的能源形式,正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

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低碳能源的发展成为了各国的共同追求,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与应用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氢能源,作为一种清洁且低碳的能源形式,正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

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无疑为氢能源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该规划明确指出,氢能不仅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关键一环,更是推动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工具。同时,它也被视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预示着氢能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一、中国氢能源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 中国氢气产量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氢能源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氢气产量的增长势头强劲。自2014年起,我国氢气产量便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至2020年已达到2500万吨,其中煤质氢占据了62%的比重。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我国在氢气生产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反映出煤质氢在现阶段氢气供应中的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装机量的不断提升,我国在清洁低碳的氢气供给上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事实上,我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的佼佼者,这为未来氢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图表:2016—2023年中国氢气产量统计及预测

根据预测,2023年我国氢气产量将达到4291万吨,同比增长率仍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一趋势不仅表明了我国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也预示着氢能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国氢气供给结构

目前,国内氢能产业正处于市场导入的关键阶段,其市场化供氢渠道相对有限,主要依赖于部分气体公司。在这一背景下,不同地区需要充分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选择适合的制氢技术路线,以实现产能、经济性和碳排放之间的平衡。

展望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的持续扩大,氢储能调峰的应用潜力也日益凸显。通过年度氢储能调峰电量需求的精准测算,我们预见到2030年和2050年季节性储能调峰电量潜力分别将达到惊人的0.99万亿千瓦时和2.14万亿千瓦时。这一巨大的潜力将直接推动制氢规模的迅速扩张,预计在2030年制氢规模将达到1800万吨,而到2050年更是有望突破4000万吨大关。

图表:2020—2050年中国氢气供给结构图

这一发展趋势不仅凸显了氢能产业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我们指明了氢能产业发展的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氢能产业将在未来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我国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中国储氢材料市场

氢气储运,作为氢能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其方式多样且各具特点。气态储运因成本低、充放氢速度快而受到青睐,但其储氢密度和运输半径的限制也较为明显。相比之下,液态储运拥有更高的储氢密度,但设备投资和能耗成本较高,目前主要应用于航天等特殊领域。而固态储运,尽管在潜艇等领域有所尝试,但整体上仍处于试验阶段,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目前,我国加氢站普遍采用高压气态储氢方式,这既符合当前的技术水平,也满足了市场需求。而在航天领域,低温液态氢作为火箭推进器燃料的应用已相当成熟,其储罐和拖车技术也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液态储氢有望在工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主要的氢气储存形式。

图表:2016—2023年中国储氢材料市场规模

从储氢材料市场来看,尽管近年来我国储氢材料市场规模有所波动,但整体上保持了稳定的发展态势。供需平衡的状态表明,我国储氢材料产业在稳步发展中。随着氢能产业的不断推进,预计2023年我国储氢材料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达到8.93亿元。

未来,随着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各种储运方式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为氢能的大规模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二、中国氢能源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双碳”战略下的氢能应用新篇章

“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不仅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回应,更是对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深刻要求。在这一战略框架下,氢能源以其清洁、高效、可再生的特性,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政策层面对于碳中和的引导和布局力度持续加大,为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氢能在新兴产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氢能应用的重要领域,其续航里程、性能稳定性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步,正逐步走向商业化、规模化。此外,氢能在分布式发电、氢燃料电池叉车以及应急电源产业化等领域的应用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这些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仅拓宽了氢能的应用范围,也为氢能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在“十四五”规划与“双碳”目标的共同推动下,氢能源应用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有望实现跨越式增长。氢能将在能源转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中国能源结构向更加清洁、低碳、高效的方向转变。

2. 氢能应用领域深度拓展,构建绿色产业新生态

在健康环保的时代背景下,氢能源的应用不仅局限于汽车领域,而是逐步渗透到工业、建筑、电力等多个领域,构建起绿色产业新生态。

在工业领域,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可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减少污染排放,实现清洁生产。同时,氢能还可以用于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建筑领域,氢能可以用于供暖、制冷和热水供应等方面,提高建筑能效,降低能耗。此外,氢能还可以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构建智能电网和微电网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电力领域,氢能分布式发电系统可以弥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氢能还可以作为储能介质,解决可再生能源的储存和调度问题。

这些深度拓展的应用领域,不仅加速了氢能源产业的发展,也为构建绿色环保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深化,氢能将在未来能源体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3. 关键技术突破引领氢能产业创新发展

我国在氢能领域已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氢能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氢能制备方面,我国已掌握了多种制氢技术,包括电解水制氢、天然气重整制氢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氢能制备将更加高效、环保和经济。

在氢能储存和运输方面,我国已实现了液态储氢的国产化,并在高压气态储氢、固态储氢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氢能运输网络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为氢能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氢能应用方面,燃料电池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为氢能在新兴产业中的应用提供了强大支撑。我国已掌握了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和系统集成技术,推动了氢燃料电池汽车、分布式发电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在氢能领域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和瓶颈问题。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受国外垄断,制备工艺与国际水平仍存差距。为了突破这些技术瓶颈,我国正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国际合作,推动氢能关键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4. 央企积极布局氢能全产业链,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央企在氢能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不仅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技术水平,还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市场渠道。因此,央企在氢能全产业链的布局和引领对于行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资委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消息,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在布局氢能全产业链。这些央企不仅覆盖了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各个环节,还积极推动氢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示范。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央企不断提升氢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同时,央企还通过合资合作、产业联盟等方式加强与其他企业和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还能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加速推进。

随着央企在氢能全产业链的布局和引领作用的不断发挥,我国氢能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氢能将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更多氢能源行业深度分析,请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氢能源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中研网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我国益生菌行业市场全景分析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提高,益生菌市场逐渐兴起。国内已经形成了一批知名的益生菌企业,他们通过不断的研发和推广...

碳交易行业市场分析:全国碳交易市场价格首次突破百元

碳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碳交易体系,以及企业对碳减排的...

中药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目前,“化妆品市场日趋成熟,消费者选择产品越来越注重其安全性,更倾向于添加兼具功效性与安全性的化妆品原料,所以...

2024年电焊机市场现状及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电焊机是现代工业化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加工设备,只要用到金属材料加工的工业领域,就需要电焊设备,其被广泛应用于...

2024年中国保税区行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保税区简述保税区(Bonded Area ;the low-tax; tariff-free zone ;tax-protected zone),也称保税仓库区,...

2024年中国功能饮料行业市场竞争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饮料是一种与消费体验、场景高度相关的快速消费品,随着其品类的不断丰富,消费者的可选项也逐渐增加,最终成为其丰富...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3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05036522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