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结果页

2023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深度分析 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产业规模或达493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卫星遥感等技术运用到灾害监测中,其可以对地表变形幅度进行监测,识别出地质灾害风险,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获取信息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有摄像机、多光谱扫描仪、成像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

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前景如何?近日,据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消息,2021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4772起,成功预报地质灾害905起,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3.5亿元。预测2022年地质灾害总体趋势接近常年或略偏低。不难看出,地质灾害防治较为重要。

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

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地质灾害是以滑坡、崩塌类灾害为主,2020-2021年国内滑坡灾害发生数量占全国地质灾害总数的比重超40%,相应地对滑坡类灾害防治市场需求较大,包括滑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锚固、抗滑桩、抗滑挡墙等技术设备以及系统工程等等。

据中研研究院出版的《2022-2027年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综合研究报告》显示:

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现状分析

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根据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2022年汛期我国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地质灾害相对不易发的北方地区降雨偏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地震频发,改变了我国地质环境背景条件。

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其中尤以地质灾害为。在过去几十年里,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数量众多,导致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损害。据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消息,2021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4772起,成功预报地质灾害905起,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3.5亿元。预测2022年地质灾害总体趋势接近常年或略偏低。不难看出,地质灾害防治较为重要。

我国的地质环境条件从地形、地貌来看,国内很多地区具有地质灾害高发的特质,很多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比较高,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孕育暴雨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近年对于一些沿海地区,局部地区的突发性强降水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也呈现出增多的趋势。相关数据统计:2021年中国共发生4772处地质灾害,造成80人死亡和11人失踪。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从而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财政支持规模,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财政支出占比数据,初步测算得到2021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整体市场规模约300亿元,地质灾害防治,仪器设备少不了。

监测仪器作为仪器仪表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工业生产等方面都有着极其突出的作用,保障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隐患,聚焦位移、地应力、孔隙水压力、降雨量等要素,分步骤、分阶段研发出一批安全稳定、实用的技术和产品,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装备标准化、智能化和工业化水平。

据悉,针对地质灾害的监测仪器,其主要有滑坡预警伸缩仪、裂缝报警器、多参数采集传输仪、激光多点位移监测仪、位移自动监测报警装置、磁致伸缩多点位移监测仪、地声自动监测报警装置、泥石流监测分析仪、含水量监测仪、倾斜预警仪、自动传输预警雨量计、泥石流视频自动监视报警装置等。

地质灾害防治行业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根据自然资源部数据,“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4296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约14.6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元。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个系统的相互反馈、相互印证体系。详实的勘查资料和正确的勘查结论是后续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同时,后续的每个工作阶段又不断补充完善并深化前期工作的认识,即表现为对地质体的多次再认识,这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特殊之处。

我国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了地质灾害呈现频发的态势。从地形、地貌来看,国内很多地区具有地质灾害高发的特质,很多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比较高,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孕育暴雨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大,而且对于一些沿海地区,局部地区的突发性强降水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事件近年来也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在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面积达到712万平方千米,呈现风险隐患分布广,动态变化性强,地域分异性强的特点,是一大防治难题。根据自然资源部数据,“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4296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约14.6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元。

从地质灾害防治市场主体企业类型来看,2021年,国家自然资源部共发布了12批次地质灾害防治甲级资质单位名单,共计审核通过714家甲级资质企业和1310个资质(注:存在一家企业获得多类资质的情况)。从甲级资质类型来看,获得危险性评估资质的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获得施工、勘察资质的企业,占比均超过20%,而获得监理资质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整体来看,全国获得地质灾害防治甲级资质单位企业是以危险性评估、施工、勘察类业务为主。

质灾害防治行业前景深度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卫星遥感等技术运用到灾害监测中,其可以对地表变形幅度进行监测,识别出地质灾害风险,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获取信息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有摄像机、多光谱扫描仪、成像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

未来,我们一定能看到更先进准确的监测仪器,大限度的监测到地质灾害的发生,并且减少由此而带来的危害。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个系统的相互反馈、相互印证体系。详实的勘查资料和正确的勘查结论是后续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同时,后续的每个工作阶段又不断补充完善并深化前期工作的认识,即表现为对地质体的多次再认识,这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特殊之处。

就宏观层面而言,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模式:全国建立起县、乡、村、组四级群测群防体系,并不断促进监测技术装备集成化、智能化,提风险预警能力,初步构建了“人防+技防”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新格局。随着我国相关产业政策的不断深入,以及防治保障措施和技术的升级,地质灾害防治行业仍将持续扩张,预计到2025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493亿元。

点击查看中研研究院出版的《2022-2027年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综合研究报告》,查阅最新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市场深度调研报告及分析情况。

中研网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2023年中国盾构机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

近日,上海市科委重点扶持项目《远程控制的自动掘进智能盾构研发》通过了朱合华院士领衔的专家组的综合绩效评价,研究...

2023年中国再生纤维行业发展前景战略分析

再生纤维分子上存在活泼的羟基,使得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可与许多其他分子接枝共聚,进行结合改性,为各种...

中国毛巾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202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毛巾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毛巾的种类和使用场景不断变化。毛巾概...

50多亿市值公司跨界新能源 新能源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2023

50多亿市值公司跨界新能源1月9日晚,仕净科技公告,与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项目投...

2023年酱腌菜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

随着食品工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传统酱腌菜产业改变了以往作坊式的手工生产方式,通过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完成产品...

2023年女装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规模调研分析

女装发展前景、女装现在的行业状况?中国拥有近4亿年龄在20~60岁的女性消费者,女装市场消费规模庞大。同时也是竞争最...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2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05036522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