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我国共认定了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426项是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项目,约占27%;3057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890名属于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领域,约占29%。
记者从文化和旅游部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我国共认定了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426项是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项目,约占27%;3057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890名属于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领域,约占29%。
我国是传统工艺大国,相关非遗项目众多。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实施传统工艺品牌扶持计划,支持相关企业培育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自主品牌,定期通过非遗品牌大会等活动对社会效益突出、经济效益良好、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予以发布,提升传统工艺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3月23日至2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23非遗品牌大会”将在广州市召开。未来,文化和旅游部将联合各地,通过“非遗品牌大会”等活动凝聚各方力量,深入研究非遗品牌建设的新方法,共同探索非遗传承、发展的新路径,推动实现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
2月举行的广府庙会人头涌涌,非遗元宇宙“炫酷”巡游,吸引超过400万人次客流。广府庙会越来越“年轻态”,开发全域互动游戏“觅秀十二花境”,运用VR等技术吸引游客跟随“元宇宙秘境”穿梭千年古城,饱览广府秀美风光。数字创意技术赋能文化地标,“千年商都”正华丽转身,一处处全网出圈、线下火爆的热门打卡地被重新“点亮”。
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中庭,以“文明基石”为理念设计的大厅吸引着游人的目光。从二楼直达屋顶的投影秀,以“巨石阵”般的建筑立面为幕墙,演绎变化着历朝历代各种版本形态,中华文明“藏书阁”形象震撼人心。由广州凡拓数创团队打造的3D Mapping投影秀,去年与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一同揭开“神秘面纱”。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
我国所开发的文化产业,多是针对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传媒文化、时尚文化而进行,以乡土社会为主要阵地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俗文化产业在全国各地兴起,早已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展演制销模式以及“文艺搭台,经贸唱戏”的简单框架,初步显现出一定的规模化发展与自觉性追求。
由于总体战略的不够清晰、产业布局的混乱、产业创意力量的薄弱分散,我国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已遭遇瓶颈。
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民俗文化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报告》分析显示
新生代在互联网大潮中乘风破浪,传统文化机构也随机应变,纷纷上云、用数、赋智,加大新媒体、年轻化传播。在疫情冲击下,线上演出成了传统演出行业不约而同的选择。
对于文化产业来说,疫情加速了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倒逼传统文化产业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云展览、云演出、云论坛层出不穷;出版社变身为数据库;读者画像更精准,数据营销锁定消费者。
去年,广州首次出台政策文件支持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印发《广州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数字文化产业和文旅产业园区专项扶持。去年上半年,就有来自120家企业的145个项目获得“数字文化产业项目”扶持,扶持总金额达到4190万元。
凡拓数创2021年也获得该项目的扶持。除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外,凡拓数创还深度参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元宇宙展厅、广东红色记忆云展等项目,通过前沿的数字化手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近年来,民俗文化产业已成为一种相对独立、发展速度较快的朝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民俗文化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经济效益,适应经济发展的民俗文化能激发起经济主体巨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空前的创造力,推动经济迅猛发展。
国家统计局1月30日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6.5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6%,行业整体恢复情况良好。
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906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两年平均增长8.9%。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的营业收入却呈增长态势,截至2021年底,中国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的营业收入13689.17亿元,同比增长37.3%。
随着文化和科技融合成为大趋势,丰富的文化资源构成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支撑,科技进步也推动着文化形态和内容更新。为此,“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文化产业要赋能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振兴文化内涵。同时提出要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坚持创新驱动,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43%,比上年下降0.07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2020年,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为28874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4.2%,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文化制造业增加值为11710亿元,占比为26.1%,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4361亿元,占比为9.7%,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另外,3月4日,暌违三年的“波罗诞”火上热搜,“五子朝王”的盛典在南海神庙再次上演。在庙头村的张氏大宗祠里,400多桌“流水宴”蔚为壮观,参加“流水席”的每位村民喜笑颜开,与四方来宾分享“千年庙会”回归的喜悦。
“烟火气回来了,就是高兴!”庙头村村民张伯道出了村民与游客们的心声。据统计,为期三天的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共接待游客近22万人次。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预计到2026年,文化产业及相关市场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文化市场经营收入将超过2万亿元。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高速发展的条件下,我国民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形成民俗旅游产业,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化+科技”正在拓宽全域旅游的视野。在广州塔首层,由广州玖的数码科技推出的玖酷VR全景云平台“云游广州”展示区成为不少游客青睐的打卡点。
游客只要戴上VR头显,就能穿梭在“时间长廊”里,纵览珠江两岸的今昔变迁。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俗文化不仅是传统艺术的瑰宝,更是人类社会的传承,还是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新兴生产力。
目前,大力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有利于解决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也有利于提高民俗文化比较效益,形成民俗文化产业内部的利益补偿。
通过产业化,民俗文化产品的生产规模快速扩大,商品率提高,同时能提高民俗文化传承人的素质,增强其市场意识,还有利于培育社会化服务的新载体,便于民俗文化的推广和传承。
近年来,民俗文化产业已成为一种相对独立、发展速度较快的朝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从增长速度看,内容创作生产增长速度最快,实现增加值10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受疫情影响最严重,实现增加值1922亿元,比上年下降19.8%。
传统民俗虽然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但在市场化环境的压缩下,民俗活动和独立发展的民间艺术团队无奈被迫转型。在官庄镇,皮影戏和花鼓戏便是如此。科学引导,强化规范,培育正向价值观念。城市文化产品往往与现代媒介相匹配,更适应工业化和商业化,更具有传播效应。
想要了解更多民俗文化行业具体详情,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民俗文化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报告》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2022-2027年中国民俗文化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报告
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
查看详情
年轻人养猫养狗已经成为了趋势,每年花费在猫主子狗主子身上的金额与日俱增。特别是宠物食品。宠物食品罐头是我国的新...
近日,河北省河间市河北庆荣电力器材有限公司、沧州明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河北晨源电力器材有限公司、河间市军红电力...
据山东省地矿局18日消息,近日,山东乳山市崖子镇西涝口村探获一处大型金矿床,查明金金属量近50吨。据了解,该矿床由...
我国是全球箱包的第一制造大国,数据显示,我国生产的箱包已占全球近40%的市场份额。随着海外客商的回流,今年我国箱...
海口发布”微信公众号18日发布海口市旅游综合整治办公室关于“导游因游客未购物恶劣态度对待游客”一案处理情况通报。...
据统计,2021年以洪涝、风雹、干旱、台风、地震和地质灾害为主的自然灾害共造成9494万人次受灾,792人死亡失踪,526.2...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