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结果页

中国海洋信息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23

作为智慧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信息化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未来将形成万亿级的市场规模。有资料显示,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立体观测技术等发展,海洋科学研究已进入密集型数据时代,海洋信息数据存量已达到EB级别,日增量也达到TB级别。

作为智慧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信息化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未来将形成万亿级的市场规模。有资料显示,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立体观测技术等发展,海洋科学研究已进入密集型数据时代,海洋信息数据存量已达到EB级别,日增量也达到TB级别。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在2022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发布的《2022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14.1,比上年增长3.6%,中国海洋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发展韧性彰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海洋管理体制创新、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法律法规制定四大要素全面推进,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四大能力全面跃升。

我国海洋经济呈现出陆海统筹一体化、产业发展高端化、海洋生态优先化等方面的特点。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蓝色新动能正在加速形成,产业要素高端化与产业链高端化齐头并举。在沿海地带出台的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中,产业发展速度和规模日益受到重视,科技、生态等内容正不断深化。

进入21世纪,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系已经具备构建与人类所在物理空间相对应的虚拟空间的能力。凭借海洋物联网获取的与日俱增的海量数据,加上长期积累的各类历史数据,通过以云计算平台为支撑的工业大数据、社会大数据、科学大数据的分析处理,可在虚拟空间中构建海洋环境演变模型、海上设备运行模型、涉海人员活动模型。

在此基础上,利用大量实时真实数据驱动虚拟空间中的各类模型,可实现在虚拟海洋空间中模拟和预测实体海洋空间的发展变化情况。由此,一方面可利用模拟预测结果对实体海洋空间的活动和决策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可利用实体空间产生的大量数据促进虚拟空间的成长,提升模型的准确程度和预测能力。

海洋信息系统是人类社会用于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经略海洋的信息系统,它包含了海洋信息探测与采集、海洋信息传播与组网、海洋信息处理与融合、海洋信息应用服务等方向。

海洋数据的获取早期主要通过船舶现场监测和人工采样分析,随着海洋测绘装备研发能力和技术的不断提升,目前已利用海洋测绘和信息技术对海洋空间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和描述。

政策助力海洋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国海洋信息化市场开发程度并不高,不过,在政策的统筹规划下,未来市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想像空间。十八大以来,我国从根本上扭转了重陆轻海、以陆定海的传统观念,破除了陆海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协调了陆地发展与海洋发展的关系,把海洋事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加以安排和部署。通过制定国家海洋战略,实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整合海上执法力量,初步建立了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实现了陆海资源的综合开发和陆海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2015年7月,系统院将海洋信息化的发展概括为融合四类装备、增强三种能力、支撑国家海洋战略的“1-3-4-1”信息化发展体系。

2016年3月,国家海洋局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快海洋信息标准化建设,推进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整合改造海洋信息业务网。建设海洋环境与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以海域海岛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监测、基础科学研究为主题,推进海洋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工作。”

“十三五”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海洋信息化对海洋民生和海洋军事有极大的需求也是重要和关键的技术,是近年来国家重点发展和关注的学科,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高端水平”的宏观战略指导下,政府将加强海洋信息化重大建设工程,由此产生出巨大的市场供需。

国家政策密集出台,指引海洋信息化发展方向。我国海洋信息化具体包括智慧海洋、海洋观测网、经济示范城市等内容。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建设海洋强国”、“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等战略部署,政府出台了多部政策,推动国内海洋信息化建设加速。

海洋信息行业深度调研

随着海洋经济布局不断优化,浙江舟山群岛、广州南沙、大连金普、青岛西海岸等国家级新区以及福建平潭、珠海横琴、深圳前海等重要涉海功能平台相继获批设立。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天津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以山东为例,其现已形成海洋大数据中心和海洋大数据产业集群。并通过对涉海数据资源库的开发已开发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减灾、海洋渔业、远洋运输等领域大数据产品。山东智能船舶、智能海洋传感器、无人航行器、智能观测机器人等智能海洋装备制造水平领先全国。而作为山东海洋信息化产业的重要区域,青岛市在相关领域也涌现出一批高成长企业。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海洋信息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分析:

中国海洋信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主要动力来自于军民两端需求齐增长:1、国家政策确立海洋信息化发展地位;2、防务立体化,海底监测是重点加强方向;3、海洋经济加快海底观测网布局。

中国海洋信息化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海洋环境数据收集能力不足,认识海洋能力有待提高;海洋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较弱;海洋信息共享不足,“数据孤岛”普遍存在;海洋核心技术设备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海洋信息应用的种类匮乏、规模偏小、水平偏低,海洋信息对海洋经济开发、安全管控、权益维护、生态保护等活动的决策支持作用未能充分体现。

海底观测网是军民融合的典型应用。“智慧海洋”工程分为感知层、传输层、网络空间层、应用层四大层面,是“海洋工业化+海洋信息化”的有机结合,也是“互联网+”模式和军民融合在海洋领域的典型应用。海洋观测网是“智慧海洋”工程中感知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在环境、位置、状态感知方面提供基础数据的重任,军民两用,是海洋军事、海洋管控、海洋开发重要支持系统。

发达国家积极建设民用海底监测网。发达国家各大海底监测网主要用于民用和科研领域,也有部分信息可供军方参考。其中,加拿大的NEPTUNE和VENUS由维多利亚大学和ONC共同建立和管理,主要从各大基金会获取赞助经费,并对外无偿提供数据,以此吸引全球的科研机构与之合作并展开数据资源共享;美国的OOI和MARS也以类似的方式运营。

大力推动海洋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海底监测网的布局。“十三五”期间,财政部、国家海洋局选取8个城市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工作,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集聚创新,支持海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链,构形成结构、速度、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海洋经济良性发展格局。这对海底监测网的性能和规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加快海底监测网的布局。

海洋信息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中国正在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手段推动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海洋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系化的设计思路,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适应业务需求、兼顾未来发展,按照急用先建、由近及远的方式开展海洋信息化布局建设,逐步推进海洋信息基础设施从近岸向中远海、从水面向水下和海底延伸,实现海洋数据资源整合汇集、智能分析和协同处理,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应用服务体系。通过海洋信息技术与海洋活动的深度融合,实现海洋信息化从数字化到网络化、智能化的跨越发展,从而在海洋事业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海洋信息行业研究报告主要分析了海洋信息行业的市场规模、海洋信息市场供需求状况、海洋信息市场竞争状况和海洋信息主要企业经营情况,同时对海洋信息行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海洋信息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帮助投资者合理分析行业的市场现状,为投资者进行投资作出行业前景预判,挖掘投资价值,同时提出行业投资策略和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建议。

想要了解更多海洋信息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海洋信息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中研网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中国农村自来水行业市场供需调查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

据水利部统计,2022年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56%。开工实施了529处1...

中国耐高温涂料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3

随着工业水平的发展提高,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耐高温涂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使用。耐高温涂料有着广泛的用途...

2023空气炸锅产业市场消费现状 空气炸锅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空气炸锅产业市场消费现状如何?过去两年,空气炸锅堪称是小家电领域最强势的爆款产品,甚至没有之一。特别是疫情所带2...

2023年中国压力容器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压力容器制造行业经过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后,已有较多企业在产品层次、产业分工和经营规模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近年来...

2023年中国压力容器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压力容器制造行业经过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后,已有较多企业在产品层次、产业分工和经营规模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近年来...

变频空调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前景分析2023

在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近几年,在国家节能环保政策的引导以及节...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2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05036522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