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结果页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与场景深度融合

新一代的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融合人工智能、社会感知、物联感知等方法,创新时空智能耦合与城市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时空智能体,实现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使城市具备泛在感知与实时监测的能力、虚实结合双向映射与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的能力、全生命周期模拟仿真的能力以及综合

今年上半年,浙江数字经济表现依然抢眼。浙江省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5%。

交通信号灯根据实时车流“智能变脸”、智慧停车系统帮助司机一键找到停车位、智慧病房24小时监测病患身体状况……近年来,银江技术聚焦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治理等领域建设,参与杭州城市大脑建设等重点项目,推动数字城市行业快速发展。

中心以AI辅助功能为基础,可开展全域交通信号控制、路口拥堵过程推演、交通溯源分析、优化方案设计与效果跟踪评价的全流程闭环信号优化工作,从而实现堵点报警、“消红变绿”。

2023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规划与态势研判

目前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开展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已分别达94%和71%。致力于构建智慧城市数字安全能力建设的全景图谱,填补智慧城市在整体性数字安全风险影响与能力建设之间平衡。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开展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已分别达94%和71%。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智慧城市数字安全建设主要存在缺少顶层规划、投入不足、能力认知不清、能力建设不均衡、缺乏能力综合评估等问题,导致智慧城市安全体系无法适应复杂的数字安全环境。智慧城市数字安全建设的首要目标是适应动态变化的威胁环境,需以智慧城市为主体,持续开展与数字安全环境变化相适应的能力建设。

新一代的智慧城市建设需要融合人工智能、社会感知、物联感知等方法,创新时空智能耦合与城市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时空智能体,实现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使城市具备泛在感知与实时监测的能力、虚实结合双向映射与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的能力、全生命周期模拟仿真的能力以及综合态势研判与智慧管理决策的能力。

面向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需求和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任务,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新长科研团队系统研制了融合智能感知、智能融合、智能认知、智能决策、智能服务等的城市时空智能化信息平台。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深度融合。描绘了数字中国建设到2025年和2035年的阶段性目标,为各地融入与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方法路径。

当前,数字化浪潮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生活日新月异。智慧城市建设从“掌上办”“指尖办”成为政务服务标配,到“城市大脑”不断扩容,数字治理效能显著提升。4月26日在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前夜的“有福之州·对话未来”活动上,与会专家认为城市智能体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理念和新一代参考架构,将逐步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数字底座。

据华为政务一网通军团解决方案全球研发总裁陈金助介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十余年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城市智能体概念就是为了帮助智慧城市建设真正向智能化发展而诞生,2020年由华为首先提出,但是这是一个开放架构,并不属于华为,而是整个产业的共识。”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新基建引领下一轮投资热点,厚植智慧城市数字基因。2018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型基础设施,2020 年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进一步强调,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型基础设施既包括 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信息基础设施。新基建投资规模巨大,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征,有利于全面释放数据红利,智慧城市发展迎来新机遇。疫情防控放开后,全力以赴拼经济,扩大内需置于五方面重点工作之首。基建投资仍将是2023年扩内需的主力。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是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核心载体。近年来,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地方持续探索实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难、数据壁垒有待突破、智慧城市项目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等问题。智慧城市建设周期长、投入高,无论对政府还是企业来说,都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和较高的投资风险,这已经成为制约智慧城市项目持续推进的重要因素。同时部分智慧城市项目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不能实现项目自身造血和发挥产业带动作用,不利于智慧城市项目的持久进行。

未来城市的理想逐步向智慧城市的共同目标汇集。从新城市主义的TOD模式,发展到精明增长(区域城市),再到低碳生态城市,最后到绿色智慧城市,反映了规划理论认知的演变。未来城市即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对“生态城市”“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概念的延续。

首先,由于城市轨道建设的生命周期绵长,耗资巨大,影响深远,TOD模式的价值很难被迅速替代。日本建筑师内藤广认为,轨道站点地区的开发建设是百年大计,在未来城市建设中,轨道站点依然担负着作为重要节点的作用。基于此,“日建设计站城一体开发研究会”认为,未来城市的结构将以网络化的TOD模式为基础,提出应该将大城市看作是TOD集合体。

其次,未来城市的空间结构逐步社区化、单元化发展成为新趋势,在低碳生态发展的理念下,这些社区单元的交通多以轨道公交为主,TOD模式依然是主要的开发建设模式和空间组织模式。

西班牙巴塞罗那首席规划师比森特·瓜里亚尔特提出,未来的城市结构应该是社区型都会。日本著名规划大师大野秀敏提出,2050年的东京应该基于TOD理念塑造“纤维城市”,网络化的TOD结构反映了缩小时代的城市愿景。

再次,智慧技术与TOD模式的结合,促进TOD规划形成新的发展,正成为TOD规划探索的新方向。如美国丹佛市将智慧技术与TOD规划相结合,提出未来TOD社区(Future TOD Community)的概念。日建研究会认为智慧城市时代,TOD将充分利用智慧技术,从站城一体走向站城人一体的TOD4.0时代。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提出,新建类试点以重大项目、轨道站点为载体,采用TOD开发模式。

智慧步道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国家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指出,“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发展,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

随着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及快速发展,智慧步道成为全国各地公园建设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设施改造的新主题,科技赋能运动健身,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个性化、科学化、智慧化的运动体验,助力市民轻装有氧健身,提升城市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

智慧步道利用城市公共空间为载体,结合人脸识别等多项智能技术,使游客运动时就能看到自己的运动量,感知运动的快乐和效果。

《2023-2028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中研网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中国炉排行业现状 中国炉排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锅炉或工业炉中堆置固体燃料并使之有效燃烧的部件。整个炉排主要包括框架和炉排片两个部分。炉排片通常用铸铁制造,组...

中国炉排行业现状 中国炉排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锅炉或工业炉中堆置固体燃料并使之有效燃烧的部件。整个炉排主要包括框架和炉排片两个部分。炉排片通常用铸铁制造,组...

金融行业上云需求极速增长 中国金融云发展趋势预测

金融云是指金融机构利用云计算模型构成原理,将自身数据、客户、流程及价值通过数据中心、客户端等技术手段分散到“云...

中国游艇市场深度调查研究报告2023:三亚登记游艇总量达1249艘,位居全国首位

游艇是衡量一座国际滨海城市开放程度、休闲环境品质和文化创新活力的重要指标和元素,是世界先进自贸港和著名旅游消费...

空气消毒机行业市场有多大?2022年空气消毒机行业市场规模达18071万元

过去一年,“空气消毒机”的搜索指数在2022年12月达到一个最高峰。数据显示,2022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空气消毒机1...

泰国旅游行业现状2023:泰国宣布对中国游客免签5个月 泰国旅游搜索热度大涨

旅游业是泰国重要的支柱产业,而旅游收入的三分之二都来自外国游客。泰国宣布对中国游客免签5个月 泰国旅游搜索热度9...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3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05036522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