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结果页

今年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7.2万亿元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11月20日,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何广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前三季度,全国海洋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7.2万亿元,同比增长5.8%。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海洋经济产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分析:

海洋企业、海洋院所是海洋科技创新的主体,青岛正加大力度培育。今年以来,青岛落实“海洋15条”政策,深入推进“海创计划”“沃土计划”,不断强化企业、院所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型企业培育,规上涉海企业超过280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2家。眼下,青岛即将出台“海洋之星企业倍增计划”18条政策措施,打造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推动海洋新星企业规模倍增、“专精特新”企业跃级倍增、链主企业体量倍增,进一步强化海洋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

海洋经济是外向型经济。以海为媒,伦敦、上海等城市形成了集航运、贸易、金融功能于一体的航运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这是青岛学习的榜样。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青岛正通过实施航运贸易金融创新工程,着力推动港口提质增效,港航、贸易、金融耦合发展

海洋经济是典型的开放型经济,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海洋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就业创造了广阔空间。2021年进入“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印发《“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11个沿海省(市、自治区)和部分沿海城市先后印发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划。为促进涉海相关行业发展,相继出台了《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等。2022年,虽然疫情影响、国际地缘政治紧张等不确定性因素仍在持续,但海洋经济持续恢复和向好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

目前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议题涵盖海洋环境、气候变化、资源与生态、蓝色经济、发展与安全等诸多领域且相互交织。特别是近几年“蓝色经济”成为全球新热点,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制定专项计划促进蓝色经济发展。海洋经济“引擎”作用不断增强,海洋生产总值从2001到2018年平均每6年翻一番。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保持稳定,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10多年保持在9%以上。

数据显示,海洋经济规模和效益显著提升。2021年,海洋经济规模再上新台阶,2021年海洋生产总值将近9万亿元大关,比2020年增长7.6%。2016年-2021年沿海地区人均海洋生产总值不断攀升,年均增速达4.7%。初步核算,2022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4628亿元,比2021年增长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占比与2021年持平。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434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456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5718亿元,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的4.6%、36.5%和58.9%。

2022年,15个海洋产业增加值38542亿元,比2021年下降0.5%。海洋传统产业中,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实现平稳发展;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海洋矿业均实现了5%以上的较快发展。海洋电力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等海洋新兴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受疫情影响,海洋旅游业下降幅度较大。在国民经济稳增长背景下,中研普华预计2023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速约5.1%,海洋经济继续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将继续扩大,预计跟随GDP增速回升,由于2023年是十四五规划期的较强发展年,根据趋势线性回归测算,2023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98602亿元,增速约达4.2%;2024年海洋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将持续增强。总体来说,海洋经济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将逐渐取代资源投入增长模式,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亦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不断提升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动力。

海洋经济产业

11月20日,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何广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前三季度,全国海洋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7.2万亿元,同比增长5.8%。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前三季度,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向好,交付海工订单金额同比增长50.0%。海水淡化工程稳步推进,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等地海水淡化项目稳步推进,前三季度在建和新开工项目规模超30万吨/日。

海洋电力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和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4.8%、19.2%,在建和新开工海上风电项目规模约1940万千瓦,较去年同期增加约200万千瓦。首台国产18兆瓦海上风电主轴轴承顺利下线。我国首台兆瓦级潮流能发电装置“奋进”号连续并网运行超过18个月,累计发电量突破250万千万时。20千瓦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完成海试。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完成研建并开展发电试验。

海洋传统产业发展稳中向好。前三季度,海洋油气供给能力持续提升,全国海洋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6%、9.7%。海洋渔业保持稳定增长,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和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速均超5.0%。海洋船舶工业延续向好态势,新承接海船订单、海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同比分别增长40.2%、23.3%、34.3%。

海洋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海洋货运量、海洋货物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10.1%、8.1%。海洋旅游业加速恢复,前三季度海洋旅客周转量、海洋客运量同比分别增长125.9%、121.0%,增速较1-8月分别加快4.0、0.4个百分点。

涉海企业经营情况总体改善。企业经营改善,调研显示,超五成涉海企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较上半年提高5.9个百分点。企业预期保持乐观,超六成企业预计全年营收实现增长,超八成企业用工人数增加或保持稳定。

海洋对外贸易平稳发展。沿海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超10%,但受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

海洋是青岛最重要的资源禀赋,蓝色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底色。充分发挥海洋特色优势,青岛正坚定不移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勇当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先锋。

日前,2023年度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获奖成果和人选公布,确定一等奖12项、二等奖29项;确定青年海洋科技奖获得者10位。其中,青岛涉海单位牵头、参与的有28项,8位青岛科研人员获得青年海洋科技奖,获奖总数超70%。

自2022年提出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目标以来,青岛着力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全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等“五个中心”,举全市之力推进海洋高质量发展。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中国海洋经济产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海洋经济产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中研网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2023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落幕 预计今年全球电子竞技营收近18亿美元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电子竞技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分析:电子竞技运动,是利用电子设备作为运V...

医用雾化器有望成为医疗器械行业一个新的增长点  医用雾化器行业市场机遇分析2023

雾化器(雾化吸入器)是用于治疗上呼吸道疾病的一种医疗设备,用于将液体药物转化成细小颗粒的雾化状,以便患者可以通...

漫画行业发展现状与方向:AI助力动画行业新变革

漫画作为绘画作品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最初作为少数人的兴趣爱好,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读物,更是学生的最爱,并成为了...

稻谷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2023

福建再生稻实现超高亩产1318.97公斤据报道,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的再生稻示范基地近日传来喜讯,由中国工程6...

2024年中国煤层气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煤层气是指储存在煤层中的天然气,俗称“瓦斯”。业内通常将埋深超过1500米的煤层气称为深部煤层气。据统计,我国埋深...

储能行业市场深度分析报告2023

在日前举行的2023世界储能大会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秘书长兼副主任委员...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3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05036522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