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结果页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发展分析

标准实施后可形成规范的海草床生态修复流程,可引导和促进我国海草床生态修复工作科学发展,提升海草床的生态健康水平和功能服务效果,为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mediation)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生态修复的顺利施行,需要生态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栽培学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的参与。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维护涉及生态稳定性、生态可塑性及稳态转化等多种生态学理论。

我国首个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近日,我国首个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国家标准《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GB/T 41339.4-2023)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将于2023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据了解,此次《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国家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主导制定,规定了海草床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总体流程、分析诊断、方案制定和方案实施等技术要求。

据介绍,海草是地球上唯一一类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高等被子植物,其构筑的海草床是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和三大蓝碳生态系统之一,也是地球上最有效的碳捕获和封存系统之一,具有极高的生态服务功能。据统计,自1990年以来,全球海草床以每年7%的速率在减少,约有29%的海草床已消失。我国的海草床也遭到严重破坏,超过80%的海草床已完全退化。因此,如何加快海草床生态恢复成为我国海洋环保亟需解决问题之一。

据悉,该标准所提出的技术规范力求符合实际、便于操作,并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了海草床生态修复工作有标可依,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家标准空白,为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标准实施后可形成规范的海草床生态修复流程,可引导和促进我国海草床生态修复工作科学发展,提升海草床的生态健康水平和功能服务效果,为海草床生态系统修复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中国陆域生态基础分区

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中国陆域生态基础分区(试行)》(自然资办发〔2023〕19号,以下简称《分区方案》),将全国陆域生态系统在不同区域尺度上进行综合分区,旨在夯实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基础,为分区分类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监测评价预警等工作提供国家统一的基础性框架,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提供技术支撑。

《分区方案》从满足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需要、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出发,立足我国自然地理格局、遵循生态系统演替内在规律,坚持系统观念,一体化考量地上、地表、地下自然要素,综合考量气温、降水、地貌、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类型、构造、成土母岩、地下水等要素的空间相似性和分异性,以及造成生态区域差异性的主导要素,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底,利用空间分析技术、遥感综合判释技术和野外实地验证,采用自上而下、逐级嵌套方式进行不同区域尺度综合分区,将全国陆域(不含港澳台地区)生态系统在不同区域尺度上分为一级生态区6个、二级生态区47个、三级生态区233个。

根据《分区方案》,一级生态区共6个。旨在为国家宏观尺度生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框架,划分依据主要考虑季风气候影响程度及温度水分差异、现代地势轮廓及大地构造格局,及其所造就的宏观生态系统景观差异性,并与“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自然格局相衔接。分区命名方式为“大地理位置+生态区”,分别为:东北生态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及川滇重点生态区、东南生态区、青藏高原生态区、西北生态区。

二级生态分区47个。作为对一级生态区的进一步划分,该分区主要面向区域景观尺度生态问题与风险监测评价,以及生态结构、格局、质量、功能等方面的生态修复成效评价。划分依据主要考虑大地貌组合类型特征、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区域断裂及成土母岩(质)型特征。分区命名方式为“大地貌类型+生态区”,并在一级分区的基础上进行分级编号,如1.1大兴安岭生态区。

三级生态区233个。作为对二级生态区的进一步细分,该分区是开展生态监测评价预警的基础单元,主要面向生态修复参考系设置、区域生态修复导则制定、生态恢复力评价和模拟等。划分依据主要考虑地貌组合类型、土壤类型、植被型组及土地利用类型、一般断裂及成土母岩(质)类等特征。分区命名方式为“地貌类型+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生态区”,并在二级分区的基础上进行分级编号,如1.1.1大兴安岭北段中山森林生态区。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下达陕西生态保护和修复202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17.37亿元,同比增加2815万元,为近3年来最高。

在下达我省的这笔中央预算内投资中,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专项资金达16.33亿元,其中安排投资“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域的资金达14.81亿元,主要支持黄土高原和秦岭重点生态区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退化草原修复、荒漠化治理等建设,涉及我省9市57县、6个省级国有林场和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另外,有1.04亿元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专项资金,主要支持省属国有林区防火道路建设、铜川照金林区地方森林消防队伍能力建设、榆林市航空消防能力建设、渭南市秦岭北麓(东部)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黄龙山系延安片区森林消防能力提升、商洛市流岭地区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建设等6个森林防灭火项目,以及汉中市略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及监测设施建设、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3年监测体系及管护能力建设等2个自然保护区项目建设。

而四川省自然资源厅近日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四川省首次出台市场化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的指导性文件,旨在加快美丽四川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

针对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意见》明确,实施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快若尔盖草原湿地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和修复、横断山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上中游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大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等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依据自然保护地相关规定,引导当地居民和公益组织等参与科普宣教、自然体验、科学实验等活动和特许经营项目。

针对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意见》提出,要加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保护修复、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合理开展修复后的生态化利用。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加强全省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支持参与绿色矿山建设,推进攀枝花等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

在参与机制方面,《方案》提出,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投资、设计、修复、管护等全过程,围绕生态保护修复开展生态产品开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活动,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进行全生命周期运营管护;重点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以政府支出责任为主(包括责任人灭失、自然灾害造成等)的生态保护修复,社会资本可以通过自主投资模式、与政府合作模式、公益参与模式等方式参与;针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相关政府部门应在规划支持、产权激励、指标使用、资源利用、财政金融和土地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方案》强调,要强化示范引领,发挥骨干企业带头作用,探索导向明确、路径清晰、投入持久、回报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大与研究机构、高校交流合作,鼓励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理论和方法等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推广;积极宣传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鼓励开展工作经验交流,推广成功经验做法,增强社会资本参与的获得感和荣誉感,促进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良好氛围。

《2023-2028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中研网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2023年中国露营行业研究及标杆企业分析

近来露营这一旅行圈的“新宠”似乎遇到了发展瓶颈,旅行平台上搜索热度下降,行业疾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

2023中国高蛋白饲料行业供需分析 蛋白饲料原料价格依然有下跌空间

蛋白饲料一般指复合蛋白饲料。 豆粕以其良好的营养特性, 被誉为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之王” , 它与动物性蛋白质饲料...

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指出,美欧银行业危机表明,美国和其他地区银行系统超预期的脆弱性可能导致金融部门动荡,并可能...

2023中国光热发电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分析

“十四五“全国光热发电300万千瓦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通知,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国光热发3...

芯片设计行业发展规划咨询 2023年半导体IP设计产业增长趋势

预计2023-2032年复合增长率6.7%,2032年将达110亿美元。半导体IP正以更快的速度、更关键的姿态助推半导体产业发展。2...

中国新型电力系统行业发展前景调查分析

近日,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承接南方电网的指标任务,修编完成了《广东电网公司碳达峰行动方案(2023年版)》(以下简...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3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05036522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