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报告
当前位置:中研网 > 结果页

2023气象服务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如果你想了解气象服务行业的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竞争格局、标杆企业、发展趋势、机会风险、发展策略与投资建议等信息……我们研究院撰写的《2022-2027年中国气象服务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重点分析了我国气象服务行

近年来,随着我国气象专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增加,尤其在防雷、手机短信等方面发展较快,为企业等专业客户赢得了部分利润,但与国外相比,我国气象服务行业专业化、个性化的产品服务仍处于较大水平。个性化的气象服务需要利用到很多数据和专业人员,但目前国内专业气象服务普遍呈现出收费低、客户群体少等现象。现阶段,我国气象服务行业还是以国家投入、服务为主的公益性事业,公共气象服务的营收占比达到76%,商业气象服务即专业气象服务,占比仅为4%左右,气象科技服务和决策气象服务占比分别为11%、9%。

气象服务是以气象为主要对象的服务,最基本的对象是政府和社会公众,此外气象部门还可以针对不同行业的具体需求,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需求等提供气象服务。从服务对象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科技服务。从广义上讲,就是要促进气象科技成果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过程转化为气象产品,包括公益性气象服务产品和商业性气象服务产品,狭义上则是指围绕市场需求,按市场机制推动气象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即发展商业性气象服务。

如果你想了解气象服务行业的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竞争格局、标杆企业、发展趋势、机会风险、发展策略与投资建议等信息……我们研究院撰写的《2022-2027年中国气象服务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重点分析了我国气象服务行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气象服务酒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前景作出审慎分析与预测。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有气象观测站超过7万个,乡镇覆盖率达100%。其中,242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实现观测自动化、数据精准化、综合判识智能化;7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组成综合立体气象观测网;200余部雷达与100余个探空站、大型无人机等组成协同观测阵型,密切监测天气发展变化。同时,数值预报业务支撑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现阶段,我国气象服务行业还是以国家投入、服务为主的公益性事业,公共气象服务的营收占比达到76%,商业气象服务即专业气象服务,占比仅为4%左右,气象科技服务和决策气象服务占比分别为11%、9%。我国气象服务的收益只是填补了气象部门在加工和制造特殊产品时所付出的成本,未形成商业化的气象服务市场,气象服务体制尚未健全,我国气象服务行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虽然起步较晚,中国气象服务行业商业化进程提速很快,随着原始数据的不断积累,以及气象数据商业化程度不断深化,中国气象服务行业具备极大的发展潜力。我国气象事业的技术能力沉淀,也为气象数据提供了优质的供给保障;另外,全球以及国内几十年的商业气象服务,也为进一步激活气象数据要素价值潜能提供了市场环境。

气象服务业市场机遇分析

2012年以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布局适当、运行可靠的全球最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基本建成,为气象服务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陆海空天一体化、协同高效的精密气象检测系统建设,建设健全气象卫星和雷达业务体系,持续提升综合应用水平,发展提速,我国气象服务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我国气象服务行业的收入规模已突破400亿元,随着行业的稳健高效发展,收入规模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据中国气象协会预计,到2025年,我国气象服务行业的收入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

《“十四五”交通气象保障规划》,明确到2025年,聚焦公路、铁路、内河水运、海上交通、多式联运五大重点方向,基本形成多部门协同规划、协同部署、协同实施、协同保障的综合交通气象服务格局。智慧气象是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构建气象发展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包含强烈智慧需求和宏大智慧布局。

在双碳目标下,精准的气象数据分析和气象数据预测是能源消费、社会碳排放的重要研究基础。尤其是对于“靠天吃饭”的农业、林业、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行业来说,精准的气象数据支撑十分重要。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中国气象服务产业规模可达3000亿元,后续增长势能强劲。

到2035年,科技研发力量较2025年再翻一番;气象科技整体实力达到同期世界先进水平,灾害性天气预报、地球系统数值模式、重大观测装备三大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气象科技创新中心;气象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突破,原始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近年来,随着我国气象专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增加,尤其在防雷、手机短信等方面发展较快,为企业等专业客户赢得了部分利润,但与国外相比,我国气象服务行业专业化、个性化的产品服务仍处于较大水平。个性化的气象服务需要利用到很多数据和专业人员,但目前国内专业气象服务普遍呈现出收费低、客户群体少等现象。

随着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全面进入自动化时代,观测频次提高4-8倍,数据量增加5倍以上,数据传输速度优化至秒级,观测业务自动化、站网布局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在我国气象服务的站点布局中,主要以自动气象站和地面观测业务为主,站点个数遥遥领先,其中自动气象站的站点个数更是常年保持在5万个以上。2016-2021年期间,我国气象服务不同应用领域的站点个数总体呈现出增长的态势,2021年我国高空探测业务的站点个数为120个,较2020年减少了4个;天气雷达观测业务的站点个数共计303个,较2020年增长了2.36%;农业气象观测业务的站点个数为725个,同比保持稳定;自动气象站的站点个数达到55719个,较2020年增长了5%;地点观测业务的站点个数为10955个,同比增长了2.88%。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是世界气象卫星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及其他国家的气象预报、防灾减灾等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50余年发展,中国已成功发射风云一号至风云四号两代四型共计19颗风云卫星,实现了中国气象服务卫星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历史跨越。作为中国第三代低轨气象卫星系统中的低轨气象卫星综合观测系统,风云五号卫星将在风云三号卫星的基础上,大幅提升对大气温湿廓线、降水、风场、云和辐射、气溶胶和大气成分等探测的精度和稳定性,满足气候观测的高精度要求,同时提高对气象及其衍生灾害的应急监测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气象局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工作方案》明确了未来5年气象科技创新目标:到2025年,智慧气象行业科技研发人员数量比2020年翻一番,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方案》确定了加强重大天气气候机理研究、研发下一代数值预报模式、研发第二代再分析系统、推进气象观测装备技术研发、强化气象卫星遥感应用、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气象融合应用、推进智慧气象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等7项重点任务。

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政策背景下,也为气象数据释放高价值潜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从机遇层面来看,气象数据规模化的供需关系,极高的使用价值,造就了气象数据在流通上是具有活力的要素;气象指标、作物生长模拟、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为核心的业务平台,正逐步成为气象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农业防灾减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气象服务行业报告根据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行业企业、科研单位、销售企业、气象服务行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气象服务行业也是业内第一份对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以及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更多气象服务市场前景与现状消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2-2027年中国气象服务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中研网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

无人零售行业发展现状及机遇深度调研分析2024

无人值守零售终端是零售业的新物种之一,它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数字化,重塑了“人、货、场”的关系。尽管无人零售不能代...

数字人民币行业现状调研及机遇深度调研分析2023

今年前9个月,江苏全省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1.06亿笔2.27万亿元,消费金额全国第一;新增数字人民币受理商户109万个,线...

高铁行业市场机遇分析 2024年高铁行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期,要求围绕有效需求扩大有效投资,优化供给...

视觉检测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机遇分析2023

视觉检测设备的优点应该是众所周知的。非接触式测量不会对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造成任何损害;只要肉眼可以识别的缺陷都可...

全球灭火器市场规模约为70亿美元 灭火器市场发展机遇深度调研分析2024

目前我国市场消防产品主要分为四类:自动灭火系统、报警设备、建筑防火和消防装备。而其中灭火器是人们平时最常见且最...

2024熔盐市场分析:目前正在推进的53个光热发电项目中 有25个采用熔盐储热技术

伴随着光热行业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与其黄金搭档的熔盐储能也开始爆发式增长。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正在推进的53个光热...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联系方式:jsb@chinairn.com、0755-2361905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研普华集团联系方式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诚聘英才企业客户意见反馈报告索引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8-2023 ChinaIR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行业研究网(简称“中研网”)    粤ICP备05036522号

研究报告

中研网微信订阅号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