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国乘用车产量开始回升,达到了2140.8万辆,同比增长7.07%,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乘用车市场的活力,也反映出消费者对高品质、高性能乘用车的旺盛需求。而到了2022年,这一增长势头更加迅猛,我国乘用车产量进一步攀升至2383.6万辆,较2021年增加了242.8万辆,1
乘用车,作为一种专为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临时物品而设计的汽车,其技术特性和设计均体现了对乘客舒适度和便利性的高度关注。这类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座位数最多不超过九个,确保了乘客空间的宽敞与舒适。此外,乘用车还具备牵引挂车的能力,进一步扩展了其使用范围和功能。
乘用车种类繁多,涵盖了轿车、微型客车以及不超过九座的轻型客车等多个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而在这些类型中,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出基本型乘用车(即我们常说的轿车)、多功能车(MPV)、运动型多用途车(SUV)以及专用乘用车和交叉型乘用车等多个细分市场。
1.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及增长情况
近年来,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在市场中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这得益于车企们敏锐地抓住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化转型的机遇。通过积极推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升级以及产品结构优化,自主品牌乘用车不仅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更在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值得一提的是,自主品牌车企在国际化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市场占有率更是一路攀升。这种全面发展的态势,无疑为自主品牌乘用车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乘用车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达到了惊人的1176.6万辆,同比增长了23.29%。这一数据的背后,是自主品牌车企不断创新、提升品质、优化服务的努力成果,也是消费者对自主品牌乘用车认可和信任的体现。
图表:2016-2022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增长趋势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变化,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仍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不断提升的品牌影响力,自主品牌乘用车定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占比
近年来,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在市场份额方面呈现出一种先降后升的波折趋势,这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与自主品牌车企的坚韧与拼搏。据权威资料显示,2022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了49.9%,与上年相比上升了5.4个百分点,这一成绩令人瞩目。
这一显著增长并非偶然,它背后是我国自主品牌车企在产品创新、技术研发、市场布局等多方面的不懈努力。自主品牌车企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灵活的战略调整,不断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车型,提升了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图表:2016-2022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
同时,随着消费者对自主品牌乘用车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断提高,以及国家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扶持,自主品牌乘用车在市场上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和份额。
3.中国乘用车产量情况分析
中国作为全球汽车生产与消费的重镇,多年来持续稳居汽车产销量榜首的位置,这一显著成就背后,乘用车的贡献功不可没。事实上,中国乘用车的产销量一直占据着中国汽车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其市场地位与影响力不言而喻。
图表:2017-2022年中国乘用车产量及增长情况统计
回顾2017至2022年这段时间,中国乘用车产量经历了一段先降后升的波折历程。然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以及一系列汽车消费刺激政策的推动下,乘用车市场逐渐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
2021年,我国乘用车产量开始回升,达到了2140.8万辆,同比增长7.07%,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乘用车市场的活力,也反映出消费者对高品质、高性能乘用车的旺盛需求。而到了2022年,这一增长势头更加迅猛,我国乘用车产量进一步攀升至2383.6万辆,较2021年增加了242.8万辆,同比增长率高达11.34%。
(1)新能源市场增长势头虽猛,但渗透率增速渐缓
2022年,新能源市场展现出惊人的增长潜力,同比增长高达88%,销量持续飙升。然而,随着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新能源渗透率增长在27%左右出现波动,增速有所放缓。
展望未来,预计2023年新能源市场仍将引领整个行业的增长潮流,销量有望触及800万辆大关,渗透率也有望攀升至40%左右。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从中长期来看,新能源发展的内外驱动力依然强劲,市场将保持稳健且向好的发展趋势。
(2)中国品牌崭露头角,合资品牌地位受到挑战
2022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比亚迪以180万辆的骄人销量,成功超越一汽-大众,成为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年度销冠,打破了合资品牌长期以来的霸主地位。这一变化不仅彰显了中国品牌的崛起之势,也预示着合资品牌市场份额的逐步萎缩。
预计2023年,随着新能源市场的进一步渗透,中国品牌新能源厂商将继续发力,而合资品牌则尚未展现出新能源爆款车系的迹象。这将进一步加剧合资品牌市场份额的下滑趋势。
(3)价格体系重塑,中国品牌打破价格天花板
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2022年中国品牌在高端市场取得了显著突破。以红旗、理想、蔚来、岚图、高合等为代表的车企,纷纷主攻40万以上市场,打破了中国品牌以往的价格天花板。这一变化不仅提升了中国品牌的整体形象,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高品质、高价值的购车选择。
(4)明星品牌引领新能源市场,细分市场格局初现
新能源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格局主要围绕少数明星车型形成。这些明星车型可分为低端、中端、高端三大细分市场。低端市场以五菱为代表,中端市场则以比亚迪为主导,而高端市场则由特斯拉引领。随着新能源产品供给的多样化,市场竞争关系将持续复杂化,同时竞争格局也将逐渐趋于稳定。
(5)插混市场异军突起,与燃油车展开正面竞争
近年来,插混及增程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特别是插混市场,在2022年实现了近150%的同比增长,远超纯电市场的增速。同时,插混及增程产品的价格也在持续下探,逐渐切入10-20万燃油车主销价格段市场,与燃油车展开正面竞争。
(6)智能化进程加速推进,智能驾驶普及化趋势明显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已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趋势。新车装备率中的网联功能配置正在飞速攀升,5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80%。智能驾驶L2级车型市场渗透率也在飞速增长,从高端市场的尝鲜阶段逐渐走向低价市场的普及阶段。智能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不仅提升了汽车的驾驶体验和安全性能,也为车企带来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和商业机会。
(7)新能源语境下,消费者购车决策逻辑发生颠覆性变化
由于新能源市场产品矩阵尚不完善,竞争圈层也未固化,同时产品形态、产品逻辑以及销售方式也与燃油车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新能源用户在选购车辆时形成了全新的决策逻辑。跨级别对比频繁出现,价格接受区间更宽泛,对不同品牌的包容性也更强。这种新的决策逻辑要求车企在新能源产品研发和营销思路上进行深刻转型。
(8)新兴销售模式受到青睐,线下体验仍不可或缺
随着消费者购车习惯的变化,新兴销售模式逐渐获得青睐。汽车之家研究院的调研发现,商超店对消费者购车的影响已经超过传统4S店。然而,由于汽车的驾驶属性和高价值属性,线下体验仍然是购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渠道的需求变化,一些企业开始尝试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兴模式,提供一站式购车体验。
(9)数字化营销成为车企转型关键,直播、私域和社群营销受热捧
面对新世代用户数字化生活方式的升级需求,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数字化营销成为车企转型的关键环节,其中直播、私域和社群营销已成为必备手段。元宇宙营销等未来应用也展现出较高的预期。为了应对传统营销转型的痛点,一些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构建全链路解决方案,形成智能化产品矩阵和多元化数字化营销活动。
(10)车企积极探索智能软件和服务收入新增长点,规模尚待扩大
随着传统车企收入增长乏力,公司盈利提升的想象空间触顶,智能电动车时代为车企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新能源车企通过全产业链拓展和收入结构后向化,寻求软件和服务收入这一新的差异化竞争点及增量价值来源。然而,目前软件与服务收费尚未形成规模。预计至2030年,智能软件和服务收入占主机厂总收入的比重有望达到10%,但仍需车企持续投入和创新来推动这一领域的增长。
更多乘用车行业深度分析,请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乘用车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关注公众号
免费获取更多报告节选
免费咨询行业专家
2024-2029年中国乘用车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汽车列入家庭消费的重要部分,乘用车不再仅仅被视作交通工具,也成为人们展示个人品味和生活品质的重要象征。因此,在购车时,消费者更加注重乘用车的外观设...
查看详情
饲料成本上涨,消费动力不足,中小养殖企业遭遇“增速不增益”的局面。如何破局?或许,智慧养殖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也?...
胶粘剂行业的上游是化工材料制造行业,以环氧树脂类胶为例,其主要的基础化工原材料包括环氧树脂、固化剂、环氧稀释剂...
近日,在2024中国家电创新零售峰会上,美团闪购联合艾瑞咨询共同发布《即时零售消费电子行业白皮书》。其中显示,过去...
融合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5G行业应用已融入71个国民经济大类,应用案例数超9.4万个,5G行业虚拟专网超2.9万个。5G...
今年3月,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月子中心服务状况调查分析报告。调研结果显示,产妇选择到月子中心坐“月子”的主要6...
火腿,又名“火肉”“兰熏”。中国传统特色美食。是腌制或熏制的动物的腿(如牛腿、羊腿、猪腿、鸡腿),是经过盐渍、...
微信扫一扫